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炉火

丁肃清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在他的茶杯里,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拍拍屁股站起来,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要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胖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水的水汆子,都是。”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他站起来说:“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不要了。”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既说出了两个老人现在的无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 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2.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 2.①详写打铁的过程,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氛围(场面、场景、画面);②表现了两位打铁老人对打铁一事的专注,配合默契,技艺高超。③突出强调了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往昔生活的怀念;④与前文两个老人困乏的生活与无奈形成对比,突出两个老人对打铁的信仰; 3.①“炉火”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炉火”象征着两个老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③“炉火”喻指打铁职业,饱含着两个老人对打铁的热爱(喜爱)。④“炉火”衬托出两个老人内心的热忱与执着。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折射出只注重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错,过分拔高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荆轲奉樊於期头               函:盒子。

B. 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 自引而起,袖                 绝:断绝,挣断。

D. ,故不可立                 拔坚:坚固、锋利。

2.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秦武阳色变振恐    B. 轲既取图奉之

C. 图穷而匕首见    D. 使工以药淬之

3.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 不及召下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4.翻译下面来自教材的句子。

(1)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 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 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 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1.对“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普遍心理:得到的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其可贵。

B. 这句诗告诫人们:将“悲哀”忘掉,这世界才会变得可爱。

C. “那逝去的”指令人悲哀的现实,这种现实会“转瞬即逝”,未来会变得更加可爱。这句诗充分表达了作者相信光明与正义必将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D. 现实毕竟会逝去,未来肯定会更加美好,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因现实的坎坷而放弃追求,一切都要向前看,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对这首诗内容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小节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不要忧愁,也不要激愤,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会到来。

B. 第二节诗前两句构成转折关系:尽管今天的许多事情令人感到悲哀,但我们要向往美好的未来,告诫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充满正义必胜的信心。

C. 整首诗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日当前时,阳光明媚的春天也不过会太远,因而我们就得振作精神。

D. 全诗采用第二人称,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亲切自然。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真的预示

[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 "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 "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楼上的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