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断,字日新。洪武中以诸生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断,字日新。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勤。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合者捕鞠之,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金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

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谢罪,劾罪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原任解。帝命覆视,得蠲振如新言。当是时,周廉使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伞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

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后纪纲以罪诛,事益白。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蠲(juān)振:免除徭役,赈济灾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B. 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C. 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D. 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为中央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B. 成祖,明朝皇帝朱棣的庙号。庙号是在帝王临终前朝廷为以后祭祀他而起的名号。

C. 印,用作取信之物。历史悠久,种类很多,上面的字迹常见的有阴文、阳文两种。

D. 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通常指帝王或官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新为官正直敢言。成祖登基后,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弹劾过许多官吏,权贵们都很害怕他。

B. 周新善于判决案件。他由马前群飞的虫蚋循踪发现死尸并最终破案,又从失金商人的投诉中觉察到商人之妻的嫌疑。

C. 周新为政体恤百姓。浙西发生水灾,通政赵居任隐匿不报,在周新的奏报下,百姓才得到赈济。

D. 周新为人不畏权贵。锦衣卫指挥纪纲攫取财物作威作福,周新想要查处他,他听说后就逃跑了。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2)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

 

1.B 2.B 3.D 4.(1)(浙江)冤屈的百姓被拘禁很久了,听说周新到来,高兴地说:“我们能活命了。”周新到任以后,果然为他们雪洗了冤屈。 (2)县令要拷打处治周新,听说廉使将要到了,就把周新关进了监狱。周新在狱中询问各个囚犯,掌握了县令贪污的情况。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见妇人尸”,这段话是说“一阵旋风将一片树叶吹落在案前,这片叶子与其他叶子不同,周新询问身边的人,得知只有一座寺庙里有这种树。寺庙距城很远,周新推测寺僧杀人,挖掘树下,果然发现一具妇人的尸体”,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旋风”“叶”“他树”“左右““之”“寺”“新”“人”“树”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吹”的对象是“叶”,故与“叶”不能断开,“僧寺”是指佛教寺院,是专有名词,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C两项;“意”是“推测,料想”,周新推测的内容应是“僧杀人”,而非“僧”,这就排除D项,故选B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庙号是在帝王临终前朝廷为以后祭祀他而起的名号”错误,庙号是在帝王死后朝廷为其起的名号。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锦衣卫指挥纪纲攫取财物作威作福”错误,第四段开头说的是“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由此可知,攫取财物作威作福的不是纪纲,是他手下的一个千户。故选D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系”,拘禁,此处句中暗含被动,应翻译为“被拘禁”;“得生”,能够活命,“得”,能够;“至”,到任;“果”,果然;“雪”,为……洗雪,为动用法。第二句中,“拷治”,拷打处治;“且”,将要;“询”,询问;“状”,情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建筑废弃物通常被称为建筑垃圾。2005年建设部出台《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将“建筑垃圾”定义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进程,建筑废弃物大量产生。目前,我国建筑废弃物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而这些建筑垃圾目前回收率不到5%。建筑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与低效利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不符合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效率原则的要求。

(黄锡生等《生态效率视角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的法律规制》)

材料二:

通过“重力分选”,将建筑垃圾按照不同比重分为“重、中、轻”三档物料,同时在分选过程中经风力抽吸还会分离出其中的轻飘物和细尘土二种物料,总计会有五档物料产生。(见下表)在经过上述二道分选后,其中的部分物料就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状态

主要组分

去向

说明

重物料

石子、混凝土、玻陶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15%左右

中物料

红砖及类似物

烧结砖原料、陶粒替代

需加工后成原料使用

轻物料

轻质砖、保温料

路基材料、填埋

填埋占总量20%左右

轻飘物

纸、塑料、织物、木料

焚烧

 

砂、土

各类无机细粉料

做路基材料

 

 

(顾成玉《建筑垃圾处置及利用的探索》)

材料三:

建筑垃圾在日本的正式名称叫“建设副产物”。其中,又分为不可作为原材料使用的废弃物、可作为原材料再利用的建材(如混凝土块、木材)和可直接再使用的建材(如渣土、金属)三大类。可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资并不全是垃圾。

日本对“建设副产物”的细分多达20多种,处理不同种类副产物适用的法律也不同。比如杂草等按一般垃圾处理,木材、建筑污泥等按建筑垃圾处理,金属等按产业垃圾处理,石棉、荧光灯变压器等有毒有害物质按特别管理产业垃圾处理,建筑渣土则不归入垃圾。

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日本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根据《建设副产物适正处理推进纲要》,建设项目的发包人和施工方有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建设副产物的产生,建材供应商和建筑设计者有义务生产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对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使用;对不能再使用的建设副产物应尽量再生利用;对不能再生利用的副产物则尽量通过燃烧实现热回收。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生产、分类、处理有严格的流程管理。施工队要向建筑公司总部提交对工程可能产生的垃圾估算、分类再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详细计划,并将结果报告保存5年。如果一家企业上一年产生的产业垃圾超过1000吨,则必须在当年6月30日前向当地都道府县知事提交垃圾减量的计划。

(管克江等《德国、日本、新加坡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经验》)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垃圾石子、混凝土、玻陶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B. 建筑垃圾红砖及类似物做烧结砖原料或陶粒替代

C. 建筑垃圾轻质砖、保温料做路基材料或填埋

D. 建筑垃圾各类无机细粉料做路基材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在我国,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在各类建筑、施工活动中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废弃物。

B.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直接且最大的危害就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C. 在处理垃圾的过程中,经二道分选后,部分物料会直接作为相应产品的原料,予以利用,剩余物料将视情况或再进入下道处置。

D. 日本对建筑垃圾的处理非常细致,不同垃圾处理方法不同,与中国不同的是,建筑渣土不属于建筑垃圾,不在处理之列。

E. 建筑垃圾并不都是垃圾,如果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它们大都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因此“建筑废弃物”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日本在处理建筑垃圾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家宝

侯发山

春子往火里添了两根柴,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过后,伴随着一阵火星子的飞舞,火苗比原先灿烂了,映照着父亲的脸,黑红中泛着一层光彩。春子掏出纸烟递过去。吸不惯,还是这个有劲。父亲晃了晃手里的烟袋。父亲把烟袋伸进烟包挖了满满一勺,用拇指按了按,然后歪着头就着盘旋的火焰点燃了。

村里不时传来炸响的鞭炮,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了。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40年。父亲吧嗒了一口烟,很享受地“呲溜”了一口。

春子低着头,怔怔的样子。

我老喽,干不动了。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欢喜,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了大水,你老爷(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会些木工手艺,就自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父亲不像是自言自语,像是说给春子听。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太奶奶去世时,你太爷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有一年,我下河救人,上岸后发起了高烧,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出院。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了1000元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里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候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篙,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的孙子。

这有什么可骄傲和自豪的?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意回来。

这时候,门外传来踢踢踏踏的凌乱的脚步声。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随着话音,门口一暗,进来几个村民。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水果,还有酒和菜肴。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

看到春子,老村长说道:“春子也在啊,啥时间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

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娘还在家忙年呢。

春子的家就在渡口不远的山坡上。

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有花卷,有菜包,有蒸馍,冒着袅袅的热气和丝丝的香气。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下子把春子包围了,心里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有地,饿不死,挣那么多钱干嘛?人这一辈子,名声比啥都重要。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了父亲摆起了渡。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一个人一次两元钱。

父亲说,你不是我的儿子。

春子说,是不是要问问我娘。

龟孙!父亲火了。你死后也不能进祖坟。

春子说,进不进咱们说了不算。

你到底要干啥?父亲强压住心头的火气。

春子说,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

混账!是咱欠乡亲们的!有好多天,父亲都不敢出门,不敢面对乡亲们。

其实,父亲的猜测和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说收费是应该的,早应该收费了。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计算,每天大概30个来回,每个月至少有两三万的收入。乖乖,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了乡亲们的目光跟先前有很大的不同,见了面也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乡亲们的眼神。较之以往,少了温度,少了情谊,多了冷冰冰,多了敌意。有时当着他的面,指鸡子骂狗,话也说得难听。

报应,报应啊。父亲没少这样哀叹。儿大不由爹,父亲干生气也没办法。

一年后,村里来了一支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没有人再坐船了。春子的小船、竹篙和蓑衣真的成了文物。有村民还幸灾乐祸的,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子要失业了。春子淡淡一笑,没有说话,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

桥竣工那天,春子又到外地打工去了。

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老村长的嘴巴半天没合拢,末了说了一句,狗日的春子。

你这货咋拐弯骂我呢?父亲不愿意了。

老村长哈哈一笑,拿手捋了一下父亲的头。

狗日的春子。父亲自言自语重复了一句,然后嘿嘿呵呵地笑了,眼角里,皱纹里,都塞满了骄傲和自豪。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父子两人吸烟的细节,暗示了两代人观念的不同,为后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B. 父亲强迫春子回乡义渡,母亲吃饭前先敬河神,这些做法说明春子父母思想保守闭塞。

C. 从春子摆渡收费前后乡亲们反应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乡亲们已对春子家的义渡习以为常。

D. 小说写春子在接替父亲后先是摆渡收费,然后出资建桥,这样使情节有了一定的波斓。

2.题目“传家宝”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淡你的理解。

3.作品在叙述上有哪些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文学的诞生及成长源于文学与网络的双向互动。从文学角度看,网络文学是文学以文化内容和文化行为的方式进入网络,最终使得传统文学基本的表现形式和价值追求被“引渡”到网络中;从网络角度看,互联网作为媒介工具和文化场被引入文学领域,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快捷性、消遣性等特征,赋予文学极具差异化语境的能量。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既不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中,也不是科技意义上的“技术性”和市场意义上的“消费性”,而在文学和互联网结合并发生融合反应后产生的“网络性”上。

文学与网络的结合,经历了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引的矛盾运动。首先,文学在强大历史传统中形成了价值和审美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展现出对新技术相适应的一面,最终使得文学借助技术平台进入网络。这样的融合不仅改变了网络本身的内容构成,也让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有审美情感、有价值温度的,要素更加完备的生态场。其次,网络通过设立新通道和新机制将文学纳入共同发展的轨道。其中包括建立交互性的反馈机制、嵌入超文本的编排方式、收费阅读和打赏制度等,对文学展开技术驯服和资本诱导,促使文学发展趋向符合大众审美和传播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学倡导的权威性、崇高性和严肃性美学逐渐被大众审美加以消解,逐渐形成了强代入感、重消遣性、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和叙事方法。

目前,网络文学从创作、发布到阅读,再到IP开发等环节,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行业规则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文学与网络之间的矛盾角力似乎还不会停止。双方各自用力,在坚守自身的特质的同时,又被动或主动趋向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和网络的胶结处彼此碰撞、溶解、融合、转化后表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建构和生成。也只有当网络与文学之间的角力达到平衡状态,“网络性”才会得到充分地显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综合二者在创作、传播等方面的差异,基本概括出评价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网络性”应当具备的条件:首先,文本应具有网络身份,即是一个发表在开放网络上的文学文本,符合基本的文学规范和网络传播标准;其次,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基本道德准则;然后,具有易于网络读者接受,尊重大众审美习惯的语言、叙事、主题等元素;最后,要有与其他相关文艺和文化形式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作为一种文化间性,“网络性”的高低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性”是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摘自桫椤《如何理解网络文学的“网络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

B. 文学与网络先是互相排斥,然后又互相吸引,其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C. 网络文学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学,使之更为读者所喜爱。

D.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在于其表现形式上,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学和网络的关系入手,指出“网络性”才是网络文学的根本特质。

B. 文章在论述文学与网络的结合时,从文学和网络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C. 文章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网络文学的现状,指明了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D. 文章先强调“网络性”的重要,再结合实际分析,梳理出它应具备的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得列更好的发展。

B. 由于网络的力量大于文学,所以网络文学的本质是“网络性”而非“文学性”。

C. 一部网络作品,如果具备了高度的“网络性”,就基本可以认定它是一部好作品。

D. 目前,网络文学的各个环节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善,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读八年级的男孩,用老师的手机模仿老师口气给父母发了一则微信,表扬自己“上课积极发言,表现很好”。孩子妈妈信以为真,给“老师”回复了“笑脸”表情。

如果这位老师发现了这件事,他应该怎么对待这个男孩呢?

请将你的看法写成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某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报道。这个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的眼球,但在许多读者赞赏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态度。请谈谈读者赞赏和否定的理由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