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各地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这一次教育部对“炒状元”亮剑,很让社会兴奋了一阵。然而,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发布,“状元”的字眼倒是少有出现,可是一些大有影响力的媒体一点也没放松“炒状元”。浙江有媒体报道了“高分天团”,三四个全省最有名高中的高分同学一罗列,谁是状元还不是明摆着的?湖北《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上说,《高考放榜!湖北这些孩子太厉害了!有人总分715分!》。这么多感叹号,不停地暗示,“有人总分715分”和“某某是状元考了715分”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名高三学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名即将参加2019年高考考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
针对上面的观点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并阐释观点。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2017年我国校园足球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请把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图一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进程
图二校园足球立体化普及格局
下面是某百货商场的广播稿件,其中有五处语体表达不够合理,请找出并修改。
亲爱的顾客朋友:
您好,欢迎莅临××××百货商场!
由于现在顾客较多,收银台出现了较为拥滞的现象,为了维护好商场的秩序与您个人的人身安全,请大家排好队,同时请您照看好身边的老幼,确保他们的安全。请不要把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购物车或购物篮内,省得不慎丢失。
另外,当您需要结算时,请到前台静候,我们的工作人员会尽快为您办理结算手续,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全体员工祝您购物愉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就让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
B. 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
C. 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
D. 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B. 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C. 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D. 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3.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
B. 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重塑孩子的身份价值
C. 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
D. 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重塑的需要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一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2)荀子在《劝学》中,“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青苔和野草描写陋室环境的清幽雅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③,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闲居瓢泉之作。②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 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反衬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 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 结尾点题,将上文中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2.简要赏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