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斩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贡献,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B. 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 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 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 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C. 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D. ”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对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 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C. 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 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错误,“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而非“汉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可看作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说“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D项,错误,原文是说《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经典,而不是“东汉初期”。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不是来论证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原因,而是用以阐述天人和谐的观念在朝廷施政方面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是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6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①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找出并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③作者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出这个结论的。(不超过1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扇不在大,有品则名。

扇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这盖因——扇艺术与文人情趣相勾连,消暑纳凉,       。扇中思绪,似言似语;哲言靓画,摇曳生姿。这些书画流韵,与扇子的手持功用刚好相合。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       。书画家在扇面作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汉字的神韵,在名扇中可谓       。《晋书》有言,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住蕺山,遇一卖扇老妪。(        ),            慨然题字。老妪看着白扇变墨扇,怕更为难卖。王羲之劝她不必担心,尽管去卖。竟是市人见之,出价十倍争买。缘是书扇文字,行气纵横,无限匠心留其中。

明代大书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似有高格名士相谈,更价值不菲。

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娇百媚    声名遐迩   鬼斧神工    天马行空

B. 风情万种    声名遐迩   巧夺天工    龙飞凤舞

C. 风情万种    如雷贯耳   鬼斧神工    龙飞凤舞

D. 千娇百媚    如雷贯耳   巧夺天工    天马行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王羲之看到很少有人买老妪的扇子    B. 王羲之看到老妪的扇子很少有人买

C. 王羲之惜其扇少人问津    D. 王羲之非常同情老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明清的书法扇面,女性手迹是最出众的

B. 明清的书法扇面中,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

C. 最出众的明清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D. 明清最出众的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描写初回到家时看到的情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归去来兮辞》)

(2)作者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归去来兮辞》)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4)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题歌风台

张方平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注释):①歌风台:《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二年,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击筑自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②反接:反绑双手。③英彭:英布与彭越,二人都是开国功臣,一封淮南王,一封梁王,先后被刘邦杀死,灭三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首句时间跨度很大,点出刘邦从穷困失意到贵为帝王的前后变化,给人强烈的反差感。

B. 次句刻画刘邦醉酒赋诗的典型瞬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志得意满、慷慨激昂的一面。

C. 三、四句机杼别运,说刘邦君临天下的目的尚未达到,却错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

D. 本诗风格笔短趣长,意在言外,顺接自然,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以含蓄蕴藉的审美享受。

E. 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人借古迹而抒怀,在叙述和议论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2.这首诗的三、四句与元代诗人张昱《过歌风台》中“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两句表达了怎样相同的思想感情?手法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