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到秋冬季节,都是落叶飘零的时候。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有的地方甚至是让环卫工人24小时连续工作,相同的地点组成四个小组,轮流值班,坚守在“落叶第一线”;有的城市还喊出了口号“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确保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但《北京青年报》记者11月16日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市属公园首次尝试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打造出了20处“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引来无数市民前往拍照留念。

对此,你怎么看待?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体验?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谁说落叶非胜景 江山之美,妙在多维。近日,某市在特定路段于特定时间段、适合的天气情况下保留路面落叶,营造落叶景观,引发热议。对此,我的看法是,适当地保留落叶景观有助于城市名片的建立,落叶应当保留。 对于传统观念持有者来说,落叶是一定要扫去的。落叶堆积在路面上易使汽车打滑,造成安全隐患。半腐殖质堵塞城市下水道系统,清理起来麻烦费力。若是遇上下雨天,落叶对还成了窝藏细菌、病毒和四害的天堂。可见,即使如此,该市也没有放弃保留落叶。 落叶应当被保留下,恐怕不是因为客观和理性。周国平说,城市的颜色隐藏得很深,因为那根源是千年来无人有资历评说的历史;又隐藏得很浅,浅到一枝早春的嫩叶,一声巷弄里的吆喝就足以窥见一二。是啊,雪儿一落下来,北京就成了北平。他在《城市颜色》中写道:“北京的颜色大概是一片风霜下的,肃穆的青灰色”,我想,那大概是大雾迷蒙后迟睡的美人眼垂下的阴影,是她背后雪中屹立不折的梧桐。北京的颜色就从那梧桐叶里流淌出来,从那大雾大雪中弥漫出来。保留落叶,旨在守护这座城市的颜色,保留几处胜景。 一念废物,一念胜景。一位老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去伦敦游赏,回来后却公开写文章批评伦敦的下水道系统。要知道,伦敦常年阴雨连绵,促使政府修建了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巧的下水管道系统。原来,下水道分布密集,雨水难以在地上集聚。“伦敦的雨天总少一点触感”,虽然免去湿鞋之苦,却也少了许多乐趣和独特的美。谁说落叶不是胜景呢?都是千篇一律的整齐干净,就真的美丽吗?换一个角度思考,事情会更明晰全面。 落叶的隐患仍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做出改进措施:加装落叶过滤网,在特定路段放指路牌提醒司机小心打滑等。只要用心相待,它也会报之以温情。 落叶是城市的废渣,也是城市的宝物。落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把难题变成美景。更重要的是安放那些不知该看向何处的目光,那些有些疲累的心灵,那些漂泊者难以归根的相思。 看窗外风拂过落叶潇潇洒洒,但留得秋味缕缕丝丝。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作文材料为两部分,即对待落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确保地面没有一片落叶”,后者是“不立即清扫景区落叶”。这两种态度的出发点也不一样:前者是为了“加强城市的管理”,后者是为了打造“最美落英缤纷”赏秋景点。连接两部分的关键词是一个“但”字,这一转折,既表明前后态度和行为的对立,也表明后者更是材料的关注点。材料陈述的是现象,对材料的理解,要透过现象去看,去悟。从两者的行为来看,是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前者在于战胜自然,对待自然是对立态度,后者在于用自然来美化生活,对待自然是互融态度。从两者的出发点来看,不是对错的问题,是看待事物的视角问题。前者从净化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从管理的便利角度出发,是实用主义视角;后者从美化与诗意的角度出发,从管理的人性化角度出发,是浪漫主义视角。立意角度:(1)肯定尽扫落叶的做法;(2)肯定保留落叶的做法;(3)寻找两者平衡点的辩证观点。参考立意如下:(1)用管理和制度来保护我们生活环境的干净清洁安全;(2)从净化到美化体现的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升级;(3)让生活多一点诗意;(4)管理需要更多的人性化,管理者需要有人文情怀;(5)留住城市里的自然之美,让城市多一点个性和张扬;(6)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市政管理服务理念也应该日益进步;(7)从“确保没有一片落叶”来看简单粗暴一刀切的管理就是一种庸政、懒政(8)对待落叶的态度要兼顾干净清洁安全与诗意美好浪漫,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9)尽在一个“容”字上——谈保护市容与对落叶宽容;(10)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共存互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打动了无数人,而我却偏偏关注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是不是在暗示“虽然皇帝的恩泽惠及不到我,可我却不管那么多,就是要活出自己的精彩来”呢?或许有,但袁枚绝对不会说出来。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极为严酷。当然,追问当年袁枚到底是怎么想的,意义不大。诗也好,文也罢,读经典诗文的价值不在于理解诗文本身,而是把这些诗文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和自身的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经典诗文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①文中有一处逻辑错误,找出并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③作者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出这个结论的。(不超过1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扇不在大,有品则名。

扇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这盖因——扇艺术与文人情趣相勾连,消暑纳凉,       。扇中思绪,似言似语;哲言靓画,摇曳生姿。这些书画流韵,与扇子的手持功用刚好相合。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       。书画家在扇面作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汉字的神韵,在名扇中可谓       。《晋书》有言,大书法家王羲之居住蕺山,遇一卖扇老妪。(        ),            慨然题字。老妪看着白扇变墨扇,怕更为难卖。王羲之劝她不必担心,尽管去卖。竟是市人见之,出价十倍争买。缘是书扇文字,行气纵横,无限匠心留其中。

明代大书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似有高格名士相谈,更价值不菲。

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千娇百媚    声名遐迩   鬼斧神工    天马行空

B. 风情万种    声名遐迩   巧夺天工    龙飞凤舞

C. 风情万种    如雷贯耳   鬼斧神工    龙飞凤舞

D. 千娇百媚    如雷贯耳   巧夺天工    天马行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王羲之看到很少有人买老妪的扇子    B. 王羲之看到老妪的扇子很少有人买

C. 王羲之惜其扇少人问津    D. 王羲之非常同情老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明清的书法扇面,女性手迹是最出众的

B. 明清的书法扇面中,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

C. 最出众的明清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D. 明清最出众的书法扇面,是女性手迹的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描写初回到家时看到的情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归去来兮辞》)

(2)作者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归去来兮辞》)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4)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题歌风台

张方平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注释):①歌风台:《汉书·高帝纪》载,高帝十二年,刘邦过沛,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酒酣,击筑自歌,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②反接:反绑双手。③英彭:英布与彭越,二人都是开国功臣,一封淮南王,一封梁王,先后被刘邦杀死,灭三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歌首句时间跨度很大,点出刘邦从穷困失意到贵为帝王的前后变化,给人强烈的反差感。

B. 次句刻画刘邦醉酒赋诗的典型瞬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主人公志得意满、慷慨激昂的一面。

C. 三、四句机杼别运,说刘邦君临天下的目的尚未达到,却错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

D. 本诗风格笔短趣长,意在言外,顺接自然,着墨不多却能给读者以含蓄蕴藉的审美享受。

E. 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诗人借古迹而抒怀,在叙述和议论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2.这首诗的三、四句与元代诗人张昱《过歌风台》中“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两句表达了怎样相同的思想感情?手法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一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玛,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 据材料二可知,从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来看,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3.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