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 孙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荣

孙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搔扰抢劫老百姓。

这一天,原生在河滩上割满了草筐,忽听得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是秀梅,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原生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枝,回头就跑。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教会’。咱们一块去吧!”“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

原生当兵去了。小五是原生的媳妇,常常和婆婆吵架,后来就是长期住娘家,秋收也不来。秀梅在村里当了干部,有一天,一群妇女在一家梢门洞里做活,小五刚从娘家回来,站在一边摇着扇子。秀梅笑着坐下,说:“当兵是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

“光荣几个钱一两?”小五说,“我看也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饭吃!”

“是!”秀梅说,“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这得看是谁说,有的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的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别的妇女也说:“秀梅说的一点也不假,打仗是为了大伙。”小五说:“你不是干部吗?我要和他离婚!”

大伙都一愣,望着秀梅。秀梅说:“你不能离婚,你的男人在前方作战!”

“有个头没有?”小五说。“怎么没头,打败日本就是头。”

小五回来就又和公婆闹,闹得公婆没法,咬咬牙叫她离婚走了。

自从小五走了以后,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里,帮着做活。

日本投了降,原生回来了。说:“队伍往北开,攻打保定,我请假回家来看看。”新农会的主席手里扬着一张红纸,说:“咱们原生在前方立了大功,活捉了蒋介石的旅长,队伍里选他当特等功臣,全区要开大会庆祝哩!”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说辞,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锻,金字彩花。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接着就是原生讲话。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秀梅到台上讲了这段话:“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有人问,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这问自己就行了。我们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们坚决,我们给前方的战士助劲,胜利就来得快;我们不助劲,光叫前方的战士们自已去打,那胜利就来得慢了。这只要看我们每个人尽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台下面大声的鼓掌。

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最前边是四杆喜炮,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 了花朵。

每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街上的老头老婆们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生当兵后,小五不知打仗何时结束,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回娘家住,最后和原生离婚了。

B. 小说主要通过原生与秀梅河滩抢枪、秀梅和小五门洞谈话、全村开庆功大会这三个场景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情感。

C. 小说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将秀梅与小五进行对比,突出了秀梅的秀与美——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

D. 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也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展示广阔的生活画面。

2.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 A 2. ①(形象上)秀梅、原等人物抗日救国,所从事的事业,无上光荣。②(主题上)歌颂了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了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③(效果上)使文章更具有教育群众、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用。 3. ①(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达到高潮。庆功会是主要内容,是故事的高潮。②(形象上)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显示了原生是一个投身抗战的有志爱国青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赞颂。③(主题体上)凸显和强化了小说主题。以庆功会结尾,凸显了抗战爱国光荣,强化了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就常和婆婆吵架”分析不当,原文没有提到“她在家里生活压力又大”是主要原因,而是小五思想落后,境界低,不明白原生参加游击队是为国家为大家。故选A。 2.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光荣’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文以“光荣”为题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本文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运用对比手法,把秀梅与原生媳妇小五对“光荣(原生当兵打仗)”不同看法,而由此产生的行为放在一起对比,说明秀梅、原等人物抗日救国,所从事的事业,无上光荣,塑造了秀梅的远见、识大体、顾大局、勤劳、能干。歌颂了以原生和秀梅为代表的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了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使文章更具有教育群众、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用。 3.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情节安排作用能力。赏析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题目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或者扣住情节、人物、主题、环境来作答。本题,通读文章,可知本文以原生去当兵打仗为中心,通过原生与秀梅河滩抢枪、秀梅和小五门洞谈话、全村开庆功大会这三个场景来塑造了秀梅、原生和原生媳妇小五三个人物。情节结构上,庆功会是故事发展的高潮,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光荣”。人物形象塑造上:文章通过对庆功会的叙写,突出了主要人物秀梅有远见、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文章通过人们在庆功会上对原生光荣事迹的态度,显示了原生作为一个投身抗战的有志爱国青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赞颂。主题表达上,“庆功会”突出强化了了文章的主题,正因为原生从事的抗战工作是为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是爱国爱人民的行为,人们群众才会热烈拥护和赞颂他,为他开庆功大会。所以庆功大会凸显强化了文章的主题——抗战爱国光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C.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文章前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四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荀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查看答案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一条条道路上行走。这些道路,或许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或许是诗意盎然的小径,或许是成长与追求的道路……在这些道路上,你总会遇到一些故事,看到一些风景,听到一些声音……

请选择让你印象深刻或感动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内容,将“_____的路上”补充完整并以之为标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B. 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 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 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