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书信,似已远去;书信,从未离开。古时,一封书信千里传情,承载着无数的思念;今天,短信、微信,快捷无限,使天涯成比邻。

 

给全社会的一封信 社会大家庭的所有人们: 你们好!展信佳! 鸿雁传去我的有好,鲤鱼送来我的祝愿。在收到我——一位高三学子的书信时,你们是否感 到了一丝惊讶呢? 请大家回想一下,除去那塞满邮筒的报纸、广告单和帐务单,你们受到亲人或知己一封沉甸 甸的亲笔来信是多久之前的事?你们是否曾给他人寄去过自己写的一封信呢?也许我们习 惯于依赖现代科技,键盘一敲便传出一张电子贺卡,拇指一按便送出一封祝福短信。但是, 贺卡虽美,却感受不到屏幕那端的气息;短信虽快,却体味不到彼方熟人的温暖。一个个屏 幕像一堵堵小小的墙,以“科技”为名给人以方便,却冲淡了那份沉淀了几千年的柔软的期 待之情。难道,我们不该选择去寄一封传统书信吗? 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丝温暖。展开信纸,看见那熟悉的笔记迹,或道劲、或娟秀、或马虎、或稚气,你一定会觉得寄信人仿佛就跃然于纸上,你一定能聆听到他的声音。有诗云;“遗我 双鲤鱼,中有尺素书。”诗中的女子收到丈夫的来信是多么快乐啊。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时期,没有家书就等于和家人失去联络,心中缺失的那份安心是什么都弥补不了的。傅雷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书中字里行间的训诫与关怀让我们感受到老牛舐犊的深 情。小时候,出差在外的爸爸给我寄了一封信,关心之余末尾还加了句:“故意写了个错别字,看你识不识得出?”现在想来依旧觉得温馨无比。为着这一丝温暖,我们不需要传统书信吗? 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份力量。有时候,你感到悲伤,感到迷惘,甚至潦倒度日。而一封充满力 量的信常常能让你清醒,让你乐观面对现实,让你充满勇气地活下去。犹记林觉民的《与妻 书》,生生地道出男儿铮铮铁骨与爱国炽情——为中国,为中国!字里行间是让妻子能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姨夫年轻时被分配到大西北工作,条件艰苦恶劣,当他觉得自己撑不住要打道回府时,是姨妈一封亲笔书写的信让他有信心克服困难。正因着这薄薄几页纸的鼓舞之辞,姨夫坚持着完成了任务直到返乡。战士、医生、工人、学者··· ···谁不需要一根精神的支柱呢?为着这一份力量,我们不需要传统书信吗? 是传统书信,照亮了深深的真情。 是传统书信,点燃了熄灭的激情。 让我们拿起纸笔吧,为所爱之人写一封信,送去最诚挚的问候!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三学生 二零一八年三月初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由两个内部又分别包含两个分句的句子组成。材料的关键词是“书信”,区分点是“古今”。第一句强调书信与生活的关系,第二句对比书信的不同功能。该题重视考查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能力、论证说理的思辨能力和描写刻画的表现能力,不仅有相对宽松的作文范围,而且有较为明确的评价指向。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就某一方面深入分析或者叙述相关故事,也可以将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辩证分析或者叙述相关故事。总之,要围绕“书信”来写。 立意角度参考: 从书信的时空跨度角度,可以写书信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或与书信相关的故事,如立意为:书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直观体现,书信承载的情感,等等。 从书信古今的不同体现形式角度,可以写书信形式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如立意为:书信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书信形式多变,寄寓的核心情感永恒;书信形式的嬗变,见证了时代发展,体现了人们观念的变迁,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新  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他是我的父亲。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他哭了,号啕大哭。

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

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 孩子呢。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 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过。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妈妈哭了。

“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

“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

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在这儿。”她指着。

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妈妈又哭起来。

“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2.概括说明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

3.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哭”,试概括其中包含哪些情感。

4.请探究小说标题“新生”在文中的多层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溯洄从之,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4)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5)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6)___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           (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__,不戚戚于贫贱。                  (班固《汉书·扬雄传》)

(8)______________,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守村先生传

袁枚

圣人之道大而博,学者各以其学学圣人,要其至焉耳。后世河北宗郑,江左宗王,尚未闻其有所拘阂也。天下而崇宋儒,自元明始。于是高才生退有后言,且过激。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乾隆甲戌,高先生守村访余于白下,年七十许,清臞蘁立,高睨而大谈,解孔孟,专挡抃宋儒。其所见亦未必尽是,要皆的的然有心得者。余洒然异之。别六年,陶明府京山从滇归,道先生守姚安事甚具。又十余年,蒋苕生太史来,贤先生不绝口。二人非妄誉人者,余亦信先生果奇男子也。

苕生授二石刻,曰:“此先生知平彝、剑川二州《德政碑》也。滇人不,序事不识体制,又过欲扬颂,如郗鉴见王导,意满口重,言殊不流。子其采而传之。”其一碑曰:先生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王师征乌蒙,运饷六千石,而民不知。理傜讼,可和者和之,可决遣者决遣之,罔不当。其一碑曰:征剑川粮,减额外公件银两若干。引老君山水溉西庄,亩收增数鬴。丈鹅雅场,清其界,酋夷皆拜曰:“从此百年无事矣。”呜呼!能奇其口,为无穷之闻,以存先生,然则碑愈俚,民情愈真。

想先生之经德哲,殆不愧其言者。先生亡已久,子弟才下,无所发明。门生故吏,又惧大于俗,不敢张其说。余闻而悲之。

夫犯众敌,抗令甲①,以追取圣人之心,此其志直和万世为一朝者,而卒之身甫殁,姓氏就湮;然则与夫庸庸然曹出曹入者,何以异也?天之所以生斯人,使独异于众人者,又何也?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而余亦岂料十余年后,尚有先生两知己在耶?夫儒者闇然之学,原不为名计,而卒其所以常存于天地间者,又舍名曷以哉?嘻!古之人所以重后死者也。先生名为阜,铅山人。

注:①令甲:法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束天下而崇宋儒          束:限制

B. 滇人不文                文:文字

C. 想先生之经德秉哲        秉:操持

D. 又惧大忤于俗            忤:违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即江东,相当于现在的江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B. 王师,朝廷的军队,如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 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中指文章的体裁、格式等。

D. 门生,指亲授学业的学生。后考生得中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人见其激也,又群惊为奇服怪民,而莫敢近焉。

⑵追忆当日,先生与余天涯一邂逅耳,岂料身后事余为存之!

4.请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高守村为政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所涉及的古代文人,与下图有关联的一项是

A.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B.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C. 心中为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D. 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  云山故园,望中西北是长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