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哈佛大学著名科学家梅尔顿主动撤回了2013年发表在著名科技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文章——随着研究的展开,他发现自己原有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这一举动在国内科技界引发了一场讨论。
《细胞》是一份深受关注并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期刊,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自然》和《科学》一样,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许多学者终其一生难以在《细胞》上发表一篇文章。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你以《细胞》期刊读者的身份给主编或作者写一封信,表明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爱心人士为方便残疾人求职而绘制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字。
下面是李华给即将过五十岁生日的朋友发的 QQ 信息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 出并修改。
后天是您五十生日,我因俗务缠身,百忙之中无法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聊表盛情。 恭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另外,我家新房装修完毕,欢迎您来府上做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 ,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題还是应该多接一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变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題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責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题只是 ,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 的新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只有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B. 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C. 只有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D. 只要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各执已见 不合情理 坐而论道 推陈出新
B. 见仁见智 不合情理 坐而空谈 推陈出新
C. 见仁见智 不合时宜 坐而论道 日新月异
D. 各执已见 不合时宜 坐而空谈 日新月异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B. 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C.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由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D. 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加”功能。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后,接着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论证用心浮躁的危害。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一句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__________”句描述了阿房宫被毁的直接原因
(3)陆游《游山西村》中,介绍农家盛情款待宾客的一句是“_________”,直接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对吾土吾民之爱的一句是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路傍老人①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
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注]①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
B. 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C. 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
D. 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
2.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