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张伟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几种情境中,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 张...

张伟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几种情境中,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 张伟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白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张伟的同学王涛写作文时想用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张伟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呀!”

C. 张伟的同学李华要到外地上学,张伟为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李华,你现在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D. 张伟的同学刘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张伟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与理解句含义能力。题目指出“张伟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要求选出“下面几种情境中,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或者所写的内容对象,然后理解句子具体含义,最后判断诗句引用是否正确。本题,A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雪花。而此句是说梨花,引用错误。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人际交往方面。此句是要表现“读书乐趣”,不和语境。C项,“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指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此处是送同学去外地上学,不适合。D项,“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适合前文说“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使用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苏明娟实现了从农家女孩到团省委副书记的“逆袭”,这让我们看到:扶贫救助不能只顾解决眼前之困,更需要立足长远培养脱贫能力。

B. 作为“95后”农民工代表,邹彬凭借“绣花”般细致的技术,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参赛资格,实现了中国在砌筑组的突破。

C.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这类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节目,赞不绝口,圈粉无数。

D. 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将中国文化、体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又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厉害了,我的国!但辉煌不是理所当然,成就也不可能坐享其成,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盛不衰,需要你我持续添枝加叶

②教育部门一直严禁且要严惩有偿家教行为,但因其比较隐蔽、难以取证,加上学生及家长投鼠忌器,因此被查处的很少。

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天性中独具的那份敏锐和柔情,余光中的作品饱含着对故土的依恋,勾起了几代华人的莼鲈之思

④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帆风顺时不必得意忘言,遭遇挫折时也不必灰心丧气,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还是珍惜当下吧。

⑤“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建设正有序推进,完成这个任务,不能自出机杼,也不能只服务我们本地。

⑥有人以为自己在海南消费了,就可以乱按喇叭,这种低素质行径与维权无关,跟飞机晚点时大闹机场一样,都不足为训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狂风后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的景象,引出了自己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境。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大自然美景的无穷无尽,人们可以随意欣赏和使用而不受限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坐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注:①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高官金日碑和张安世,二人奢华无度。②原宪,字子思,孔子门徒,为人贤能。③貂蝉,古代王公显官冠上之饰物。④白榆,星名,这里指榆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前两句点明了松树的形态特征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首句借外在形态来表现其难得,第二句通过自然环境表现其处境艰难。

B. 诗歌三、四句揭示了松树凄惨的命运,终老而死也没有遇到良工来测量使用,点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涧深山险”没有道路。

C.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两句中,“造物”指创造万物的神,诗人将愤怒的感情直指苍天,表现了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

D. “金张世禄原宪贤”一句中,“金张”指代贵族,“原宪”指代贤者,通过对贵者和贤者的赞美,表现出诗人追求人尽其用的政治理想。

E.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两句中,“未必”一词用语活脱,看似肯定高者不贤、下者不愚,实则否定,清晰地表明了诗人的态度。

2.诗歌最后两句,在情感抒发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泰,字伯伦,顺阳山阴人也。父宁,豫章太守。荆州刺史王忱,泰外弟也,请为天门太守。忱嗜酒,醉辄累旬,及醒,则俨然端肃。泰谓忱曰:“酒虽会性,忱所以伤生。游处以来,常欲有以相戒,当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无假陈说。忱嗟叹久之,曰:“见规者众矣,未有若此者也。”召泰为骠骑谘议参军,迁中书侍郎。时会稽王世子元显专权,内外百官请假,不复表闻,唯签元显而已。泰建言以为非宜,元显不纳。父忧去职,袭爵阳遂乡侯。后出为东阳太守。卢循之难,泰预发兵千人,开仓给禀,高祖加泰振武将军。高祖还彭城,与共登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舆。泰好酒,不拘小节,通率任心,虽在公坐,不异私室,高祖甚赏爱之。然拙于为治,故不得在政事之官。高祖受命,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明年,议建国学,以泰领国子祭酒。时言事者多以钱货减少,国用不足,欲悉市民铜,更造五铢钱。谏曰:臣闻治国若烹小鲜,拯敝莫若务本。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佘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校之以实,损多益少。景平初,加位特进。明年,致仕,解国子祭酒。少帝在位,多诸愆失,上封事极谏。少帝虽不能纳,亦不加谴。元嘉二年,表贺元正,并陈旱灾,泰诸子禁之,表竞不奏。三年,上以泰先朝旧臣,恩礼甚重,以有脚疾,起居艰难,宴见之日,特听乘舆到坐。累陈时事,上每优容之。其年秋,旱蝗,又上表。泰博览篇籍,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撰《古今善言》二十四篇及文集,传于世。五年,卒,时年七十四,谥曰宣侯。

(进自《宋书·范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B.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C.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D.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未有民贫而国富/本不足而末有余者也/今毁必资之器而为/无施之钱/于货则功不补劳/在用则君民俱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弟,古代可指同父异母弟、表弟(即姑舅兄弟)或妻弟,现在多用内弟指妻弟,而外弟已不常用。

B. 乡侯,是朝廷对非宗室的异姓臣僚的封爵列侯之一。在汉代,列侯增设了县侯、乡侯和亭侯等爵位。

C. 国学,文中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的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

D.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纪年法由西汉时汉武帝首创,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换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泰出身仕宦,多受重用。他的父亲担任豫章太守,外弟担任荆州刺史,他不仅受到外弟推荐,还从父亲那里承袭了阳遂乡侯爵位。

B. 范泰直言上奏,不避权贵。元显专权时,他上书直陈其错误;对皇帝的很多过失,敢于极力谏言;对民间疾苦,有时也能为民请命。

C. 范泰有功于国,深受礼遇。卢循叛乱时,他打开粮仓供给粮食,受到高帝的赏识,后来多次受到提拔,因有脚病而受到朝廷特殊照顾。

D. 范泰重视教育,博学广识。他提议建立国学,不仅广泛阅读,喜好写作,也爱奖掖年轻人,勤勉不倦,撰写了《古今善言》等文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处以来,常欲有以相戒,当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无假陈说。

(2)泰好酒,不拘小节,通率任心,虽在公坐,不异私室,高祖甚赏爱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