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7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2017年注定要在中国文化产业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战略、文化定位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表明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要“美”还要“好”,要心情舒畅、幸福指数高,对精神文化产品提出新需求。

这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是红利更是机遇,新一轮文化消费能量将积聚和喷发。江西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制瓷史,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十大瓷厂”相继关停,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文化创意不仅让创意陶瓷走入现代生活,也让传统制造业获得新生。

6年前,智明星通还是一家只有5个人的创业公司,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拥有500名员工的游戏“小巨人”,2017年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海外市场。智明星通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渠道。

(选自张玉玲《2018年文化产业前瞻:天高任鸟飞》)

材料二:

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增速

材料三:

以北、上、粤、苏、浙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今年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北京特色”源于特殊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作为文化“大码头”,最新的上海“文创50条”成为沪市发展的新重点。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融合发展看广东,从2012年到2016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5年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倍增长,这就是浙江文化产业的“速度与激情”。重走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福建文化产品出口额25. 85亿美元,在全国排名第六。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相对较低的人均GDP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总体投入,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选自《2017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大揭底》)

材料四:

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应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关键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良好的大环境。在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政府就像一名优秀的“管家”一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并非“亲力亲为”,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其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主,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第四届世界互联大会上,国家文物局展出的3D兵马俑、数字敦煌壁画让体验者赞不绝口、直呼过瘾。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

(选自刘坤《靠质量吐芳华》,摘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1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从追求物质财富的“物质经济时代”,进入了“文化精神时代”,这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B. 国家把文化战略提高到全新的高度,百姓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需求,将促使文化消费能力的积聚与喷发。

C. 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从而使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

D. 人均GDP相对较低,文化创意人才紧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制约着河南文化建设的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2017年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的发展增长速度是一枝独秀,是文化艺术服务增速的两倍多。

B. 2017年我国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速各不相同,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差距最大。

C. 2017年我国各文化相关产业中,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引起重视。

D. 江苏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

3.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从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1.C 2.A 3.①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搭建平台,建立制度,加强监管。②企业要练好内功,秉持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③要有创新意识,文化与创意要融合;要敢于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从而使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或夸大其词。原文是“拒绝房地产的开发,保留工业遗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横空出世,让‘千年瓷都’重焕光彩”“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同时,选项中“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创意的重要性”也属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7000多青年创意人才的加入让瓷都焕发生机”。故选C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其中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文化专用设备生产的差距最大”错误,应是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与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的差距最大。C项,“服务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显然低于生产类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应是“高于”。D项,“得益于当地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互融合发展”错误,原文是“作为文化产业第一方阵、文化产业发展指数连续四年位居省域首位的江苏省,实则是民营文化企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真实写照”,没有涉及到国有文化企业。故选A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从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说明”,考生可以到文中圈出直接写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还可以圈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材料四中,根据材料中“政府……而是要积极搭建平台,建立更好的制度,加强监管,为文化产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练好内功’。……要想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产业的新活力,就要坚持内容为主,秉持工匠精神,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也给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启示,即文化与创意,二者缺一不可”,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义渡传人

侯发山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40年。我老喽,干不动了。”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欢喜,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了大水,你老爷(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会些木工手艺,就自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父亲不像是自言自语,像是说给春子听。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曾祖母)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有一年,我下河救人,上岸后发起了高烧,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出院。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了1000元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里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候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篙,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的孙子。”

“这有什么可骄傲和自豪的?”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意回来。

这时候,门外传来踢踢踏踏的凌乱的脚步声。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随着话音,门口一暗,进来几个村民。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水果,还有酒和菜肴。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

看到春子,老村长说道:“春子也在啊,啥时间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

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下子把春子包围了,心里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有地,饿不死,挣那么多钱干嘛?人这一辈子,名声比啥都重要。”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了父亲摆起了渡。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一个人一次两元钱。

“你到底要干啥?”父亲强压住心头的火气。

春子说:“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

“放屁!是咱欠乡亲们的!”有好多天,父亲都不敢出门,不敢面对乡亲们。

其实,父亲的猜测和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说收费是应该的,早应该收费了。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计算,每天大概30个来回,每个月至少有两三万的收入。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了乡亲们的目光跟先前有很大的不同,见了面也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乡亲们的眼神,较之以往,少了温度,少了情谊,多了冷冰冰,多了敌意。有时当着他的面,指鸡子骂狗,话也说得难听。

一年后,村里来了一支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春子的小船、竹篙和蓑衣真的成了文物。有村民还幸灾乐祸的,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子要失业了。春子淡淡一笑,没有说话,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当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去了。

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节选自2017年《天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想让春子继承父业,但春子不乐意,在父母的劝说下,春子决定摆渡,但破例要收取费用,春子最初的目的是想用这些费用架桥回报乡亲。

B. 小说末尾父亲告诉村长,是春子出资修的桥。这样作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得春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C.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手法,表现了春子对父亲要求他回家接班,继续摆渡这件事的抵触。

D. 小说刻画父亲这个形象,从父亲的言行可以看出父亲身上有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更不应该被丢掉。

2.有人认为以“传家宝”为题比“义渡传人”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春子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现实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利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

(摘编自李波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B. 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利的主要方式。

C. 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D.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

B. 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 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D. 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

B. 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C. 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

D. 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庆期问,几个回到岳阳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①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②岳阳很舒适,熟人朋友多,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⑧我哥在国外,好几年都没有回家了,父母一直念叨。

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表达你的人生愿景。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查看答案

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