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 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2.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 句描写了两岸重叠的悬崖峭壁雄伟的情状,若不是在正午半夜从侧面烘托了山峰的幽深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______ 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①。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价”作语助词。②《列子·黄帝》记栽:“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 “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又由大到小,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 “只消”这两个景中生情的句子,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作为下阕景物描绘的张本。
D. 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过生活的情景。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松竹环绕,气度萧洒脱俗,十分幽雅。
2.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蓍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五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啼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順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萁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厌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虛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黃门监改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 “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可追赠”
D. “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职
B. 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进凍。他针对给公主造道观而劳民伤财一事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 魏知古忠于朝廷,敢于揭发。魏知古得知窦怀贞等将阴谋乱国,就秘密地揭发了他们的阴谋,终使窦怀贞被杀,他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D. 魏知古深受赏识,屡受封赏。他先因皇上赞赏他耿直而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后在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