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山 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的山

素 素

我天生喜欢山,却没去过几座名山。面对长白山的时候,我既想走进它,又怕走进它。想走进它,是因为它是我心灵的图腾;怕走进它,是因为深深的敬畏。

雨在这里格外密集。我已在白山市听它喧嚣了三天,每天打着伞在大街上乱走。那个城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座专门卖山货的大厦,里面有长白山的蘑菇、蕨菜、榛子、雉鸡、熊胆、人参,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山珍。我有半天时间待在那里,它包罗万象,像把长白山撕碎了,一块一块、一丝一缕地摆放在商贩的柜台上。我闻到了长白山浓郁的体香。

大雨骤停,我们开始上山。从长白山西麓的入口,走进长白山最原始的那一部分,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原始森林。它是树编织的自然之初的混沌状态,以古老和沉默,制造出一种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我看见,每一棵树的面孔,都沧桑欲语。每一棵树的身上,都长满了苔藓,披挂着如网的荆藤,却将岁月的负荷一轮一轮盘旋在心里。有的死去了仍英雄般地站着,枝已枯黄了还是那么美。它们是为原始森林做最后的支撑,为活着的树分担霜和雨。

车子在旷古的寂静中盘旋着上升。山的神秘愈加浓重,氤氲如梦,迷茫若仙。一位画家朋友告诉过我,在长白山,海拔不同树也不同,背包里的油彩不够用。我以为他是艺术家的夸张。但当我的脚、我的目光真正抵达这里,才知长白山隐藏了一幅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长的巨大画卷,在这个倒悬的画面里,自下而上呈现出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如同艺术大师的杰作,长白山是如此美丽。

然而,凝望长白山山顶的时候,所有人都仿佛被魔或仙引领到一个不可知的所在。目光所及,多是无遮无拦的旷野秃丘。长白山并不是一路都有树,原始的长白山到了高处,已如一只被摘净了毛的公鸡,只剩下一个英俊而孤独的冠了。记得在来的路上,曾看见一大片刚刚倒塌的原始森林。既然数百年的生长能被一场飓风毁于一旦,人类只能眼看着它们一点一点枯朽腐烂,那么,长白山山顶这最后的雄冠,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化为乌有。树的生命是脆弱的,森林并不是海拔多高都可以茂盛地张扬。山下的树因为亲近人类,而被弑杀了。长白山是如此单薄,那一瞬间,我曾在心里感到一种不由自主的惶悚。

车子向下,在山腰树最茂密的地方停下,我大声地喊:“东北虎你好!熊瞎子你好!”但是没有回应。这是原始森林,但这里太安静了!我特别想与最凶猛的动物相遇,我觉得如果这时候从森林里走出一只野兽,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会感到亲切。然而,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禁不住想,除了土著的猎人,谁最早走进了长白山?是伐木者,还是采参人?我像是在追究一种责任。这其实并不重要,自然混沌,人也混沌,无论谁先走进长白山,都不会空着手。走进来的人,只有到长白山衰败枯竭的那一天才会住手,才会跪下来为哺育过自己的大山祈祷。建立清廷的爱新觉罗氏,当他们走出山林走进中原后,竟连回去的路径都模糊了。而做了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却在长白山下宣布退位。大山之子,并没有走出多远。

如今,长白山不但在中国是最后的山,在世界也是,它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今日长白山的一只鸟,或者一片树叶,都变成人类共有的了,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这一切,都因为失去的太多了,才想起严守。然而整个长白山都稀疏了,只有这一小块葱茏,人类真的能守住它吗?

回来的路上,经过梯子河和锦江大峡谷。梯子河是一道欲裂未裂的山缝,下面有哗哗的水鸣声。锦江大峡谷则是将大山打开了,看起来像一句灰色的预言。我想它们能知道下一次火山爆发将会在什么时候,知道人类还能享受多久的宁静。它们会告诉你,原始的绿色已所剩不多,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自始至终,我都是惶恐的。总感觉长白山在动,甚至将要裂开。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游览长白山,“我”始终都是惶恐的,原始森林令人眩惑的悲剧氛围、锦江大峡谷等都让“我”惶恐。

B. 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长白山上垂直地分布着犹如四季一样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C. 如今长白山的一只鸟、一片树叶,都是人类共有的,从长白山获取蘑菇、人参、雉鸡、熊胆等山珍是绝对不允许的。

D. 本文对长白山美景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长白山的地貌特点,表达了“我”对长白山由衷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我只惊动了一只小松鼠,它机警地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2)长白山随时都可能从休眠中醒来,如果扰了它的梦,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3.文章以“最后的山”为题,但直到第八段才说长白山是“最后的山”,为何这样安排?

 

1.B 2.(1)这句话写作者在茂密的森林里呼唤野生动物却难以见到,只看到一只小松鼠,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热爱以及对长白山野生动物减少的遗憾与无奈。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为长白山随时都可能爆发,一旦爆发,今天美好的长白山将不复存在。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生态被人为破坏的担忧,突出作者对长白山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3.(1)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了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欲擒故纵,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2)在写了长白山的荒凉,期待野生动物但它们终未出现,反思进山人的行为后,水到渠成地引出长白山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最后的山”。(3)文章是一篇游记类散文,理应先“游”后“感”,而长白山是“最后的山”这一结论是“我”在游后所感,适宜放在后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我’始终都是惶恐的”表述有误,刚开始登山时,“我”被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的神秘所吸引,直到看见旷野秃丘,感觉长白山是如此单薄,才感到“惶悚”。C项,“从长白山获取……不允许的”表述有误,原文是“不许哪个人随意拿走”,并非完全禁止。D项,表述不全面,除描写长白山的美景外,还描写了长白山的旷野秃丘;除表达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外,还有强烈的担忧和惶恐。故选B。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试题设计着眼于对句子深层意蕴的考查。解题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表层含意;然后找到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语境和句子的特点,分析其深层意蕴。第(1)句是描写句,描写了一只小松鼠的一系列动作,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句表现了作者在呼唤野生动物时只遇到一只松鼠的遗憾和无奈。第(2)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长白山随时有可能爆发,一旦爆发,今天的美好将不复存在,结合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可以看出该句表现了作者对长白山生态被破坏的担忧及对自然的敬畏。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理解题干的要求,明确这样安排的好处,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标题是“最后的山”,但文章前七段都未解释,吊人胃口。长白山为何是“最后的山”,需要一定的铺垫,前七段中作者层层铺垫,第八段交代原因,水到渠成。再者,结合游记类散文的特点,先“游”后“感”更合情理,因此将之放在后面更好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 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的院校。

B. 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C. 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 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A. 凌万顷之茫

B. 苏子愀

C.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D. 吴广以为。乃行卜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bó)   耀目(yào) 万(lài)   雷电霹(báo)

B. (tuó)  青(ǎi)   夜宿(xiǔ)   淅淅沥(lì)

C. (yūn)  鼓(jié)  潺(chán)  一峰半(hè)

D. (lài)  寂(cán)  惊(zhé)   鸟声啾(ji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炎黄青年报》公布了近年中国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红”、“断舍离”、“中国梦”、“点赞”、“吃瓜群众”、“正能量”、“中国式”、“最美”、“山寨”等。

请你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