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头描写一簇簇海棠花儿大炫姿容,可是这样的海棠花儿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引发下文对貌不惊人的野草的生命的感慨。

B. 海棠花儿的枯萎凋落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过度照料,而作者对野草的态度则恰到好处,这也是野草顽强生长并最终绽放的原因。

C. 文题“野草的呼吸”,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生长过程;也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 本文托物抒怀,野草的生存处境隐喻着我们可能遭遇的生活处境,而野草的生存态度则应成为我们秉持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2.请紧扣“飞”字,赏析文中画线句。

3.文末写道“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请谈谈你的理解?

 

1.B 2.①用比拟手法,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态感;②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③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3.①野草既指生机勃勃地生长的野草,也指作者不经意间写就的自由率性的散文;②作者愿意将其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动与遐想;③表达了作者对这样的野草及这类散文的热爱,以及与读者、野草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项,“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说法错误,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故选A。 2.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紧扣‘飞’字,赏析文中画线句”,是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紧扣“飞”字进行赏析,先要理解“飞”,给人动的感觉,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然后分析情感,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解答本题,应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结合文本内容“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等句子分析,信息写出盆中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以及作者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3.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是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类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本题答题时,先要明确观点,即能删去,还是不能删去,点明观点后,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从文章结构、内容、主旨情感表达等与本段的关系角度陈述理由。比如,认为可以删去,行文到倒数第二段,文章情景志浑然一体,已经结构完整:删去末段后,文章结尾的人生启迪能给人更多联想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认为不可以删去,作者由前文的野草以及人生启发,联想到自我写作经历,借物抒情,主旨显得更为显豁。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既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所以不能删去。不论是赞同能删去,还是不能删去,答题时都要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陈述自己的理由,陈述自己理由时,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熔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为防止逃税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准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做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 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 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 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武装集团私有。

B. 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 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 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直到19世纪40年代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

B.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D. 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了2016年3月全国百城房价数据,有记者分析发现,假如年轻人在北京拥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奋斗41年,在上海至少奋斗30年,在深圳则至少奋斗51年……有人感叹:“幸福是从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开始!”

人民日报评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

网民回复评论:“失去房产,奋斗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

高晓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是选择买房还是选择诗和远方?这对当下人们所面临的生存方式似乎是一种困扰。你有什么看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迹工整。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将基因研究清楚了,在生命科学领域就可以随心所欲。基因专家杨焕明说,了解了基因,我们的确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改良生物品质,有效治疗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等。但是基因不能决定一切,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再说,人们能否充分利用基因,社会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科学家生活在脱离社会的“象牙塔”里,基因研究必然彻底失败。

①研究清楚基因并不一定在生命科学领域就能随心所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在这方面,张謇、章太炎等人旧而少新,胡适、鲁迅等人新而少旧,______。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角度,其中之一是______。他亲历清末、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很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这样的国士或说“国之重臣”,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美好品德。_______。我们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毛泽东、刘开渠、王云五这些人。此外,还有众多的学生曾得益于蔡元培先生。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家长对老师说:“令郎在艺考中获得好成绩,多亏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

B. 王先生对商场经理说:“贵商场待客很热情,服务很贴心,下次我还要惠顾。”

C. 李老师对语文课代表马芬说:“你每天收发作业,劳苦功高。”

D. 付明送给我的书的扉页上写道:“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学浅,书中谬误,敬请雅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