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提升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调查显示, 85%的美国人认为压力对健康、家庭生活和工作有消极影响; 75%的中国内地上班族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比去年更高(该比例位列全球第一);超过 50%的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很大。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成长需要压力 想起姚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得一句话:成长需要压力,有压力才会进步。 美国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突然放进一个盛满开水的烧杯,由于受到高温环境的强烈刺激,青蛙一下子就跳出了烧杯;同样这只青蛙,把它再次放进一个盛满凉水的烧杯,然后将烧杯慢慢加热。一开始,青蛙在烧杯里自在地游来游去,随着水温的逐渐开高,它开始感到不舒服了,想要挣脱,可是,当危险降临的时候,它已筋疲力尽或者说如梦初醒,想要逃离却已无能为力了。 我想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古老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身处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我们感到压力巨大,每一天都紧绷神经,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生活似乎是一场战争,所以我们感到累,想放弃。我们不说生活的艰辛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压力,我们应该看到压力让我们变得智慧,变得所向无敌。在压力下,我们时时应处于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 我们生活的21世纪,是知识爆炸时期。近几年的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准备迎考的考生们,个个都背上了很沉重的包袱,学习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压力。 我住的院子里有一个姐姐,她也是准备迎接高考的一员,就因为学习的压力,所以她脸上少了许多笑容,却多了几分沉重。她每天都匆匆地来匆匆地去,无暇顾及沿途的风景,无暇回应路边的人情,更无暇捡拾匆匆落叶留下的一个个精彩故事。匆匆赶往校园的她,满载着希望,承接着未来,背负着压力,她是为了她的未来,她的前程,背负着压力。 其实,不光我们学生有压力,我们的父母也有压力,父母的压力来自于一种责任。他们奔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天起早贪黑,就因为为了生存下来,压力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成就自己的事业。 其实,正是这种学习、工作、生活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压力,我们才能更加努力地向前进! 正确面对压力,压力就会成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能力;反之,压力就成了阻力,会使人在消极抱怨中碌碌无为。 面对压力不要退缩和害怕,应该鼓起勇气去面对,去克服,那么胆小的人磨练的更加坚强,敢于斗争,奋力向前,才能不断进步。这样的话只要有了动力,使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明天会更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本次作文对文体,虽无显性规定,却有隐形指向,题干中“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一句话,就是在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因此作文应该要有明确的观点出现并进行相关阐述。第一句话提供的方向是要求我们选择远离压力。第二句提供的方向是要我们应该承受压力。第三句从中外两个角度切入,谈压力的消极作用和压力巨大的自我感受。第四句话则是对于以上内容的总结性说法,并且让“我们”做选择题,三选一:要有意识给自己压力,选择远离压力,或两者兼顾。审题的关键语句落实在第四句上,关键语句为:有意识给自己压力和尽可能选择远离压力。立意和写作主要出发点和落实点均在这个句子说明的范围。无论是承受压力还是远离压力,各种方式的采取,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成长和突破。压力就是动力,转换得法,成功自来。这个压力的取舍,成功的获得,可以是个人微观层面,也可以是个人角度出发对集体、社会、国家等宏观层面的观感和关照。这个成功的获取,也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阐释。压力来自于来自于两个方面:外部具体事情和内部自身状态。外部无法预料的、无法控制、能力无法达到的等,内部的心态、性格、个性等。远离压力或者选择压力,有多种方式,比如吸收外界优秀习惯,消化前辈经验,取长补短,塑造个人魅力,获取集体助力,重视思想深度,落实具体言行。成长和成功的定义有外在和内在的标准,其获得有社会和内心的衡量点,作为选择,是在社会正能量的关注下进行并落实。自由公正地选择,无可厚非。写作过程中不能只是围绕压力泛泛而谈,不能局限于压力是什么,通篇去解释压力的定义或表现,也不能就写我们有压力,仅通过事例的列举来证明。写作时候应该分析压力的来源,分析有意识给自己压力的方式、远离压力的方式,并且通过分析怎么做来达到实现既定的实现成长和突破的目标。最终把远离压力或者 承受压力归结为良性的人生的燃料,催进人的成长和成功,从而形成一定的逻辑链条。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①选择压力,促进成长;②远离压力,更好生活;③压力增减之间赢得丰富人生;④压力调节有度,人生成就赢家;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1.解释第三则材料中“便辟”“善柔”的意思。

便辟:_______。 善柔:_________

2.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交友之道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小题。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 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①咫尺:此处喻春天的短暂。

喜迁莺·燕归来

(宋)仇远

三叠曲,四愁诗, 心事少人知。西风未老燕迟归, 巢冷半干泥。

流红句,回文字, 除燕知,谁能记。一声却到画楼西, 云压小鸿低。

1.《迎燕》与《 喜迁莺·燕归来》两首作品中,燕与人的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

2.简析两首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唐仲言序

[明]钟惺

吾乡杨修龄侍御尝告我曰:“华亭有唐汝询字仲言者,五岁而瞽,今五十余矣。自五岁后至今,闻人诵辄记,记又能解。又能其所记且解者, 自出而为诗文。又注古之为诗文者,各不下数十万言。计五岁以后所记且解者,皆人之口所授于其耳,其耳所授于其心者之积也;五岁以后所出为诗文及注古之为诗文者,皆其心所授于其口,其口所授于人之耳与手者之积也。其类既多,其体既备,其立意又皆以该且核①为主。既已剖析疑义,欣赏奇文,至字之音如东冬、清青之属,问其形,不识如故。”予闻而异之。

居二年,予过白门,适晤其人。 之修龄先生所言,皆是。后仲言归华亭数月,复晤予,诵予《集俞园》诗“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之句。 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

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何者?凡仲言所为,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数十年中,以其心听命于其耳,以其耳听命于人之口。人之口一不至于其耳,则耳无聪,因而其耳不至于其心, 则其心不灵。人喜人诗文而自为诵者,为己也;转以诵于人者,为人也。 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故曰:仲言终其身寄于所不可必者也。寄于所不可必,其宜不能多且久。然能使人之为仲言诵多且久于其自为诵,数十年中如一日、如一人者,仲言之诚所为也。夫其审听而哀问者,诚也。

吁!为仲言者,亦极难矣!凡得之难, 守之坚。得之难,守之坚,则其口、耳出入之际,虽欲加择焉,而非惟不暇,且不敢。欲加择焉而有所不暇且不敢,故能积。是仲言所以该且核之故也。

(注)①该且核:广博又翔实。②什:篇。③寄于所不可必者:寄托在不是一定能办到的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出而为诗文        自出:自己创作。

B. 之修龄先生所言    质:质问。

C. 宜不能多且久    势:情势,形势。

D. 而非惟不暇          不暇:来不及,没时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又能其所记且解者 秦攻取之外

B. 终其身寄所不可必者也 季氏将有事颛臾

C. 以其耳听命于人口 无如寡人用心者

D. 凡得之难, 守之坚 欲苟顺私情, 告诉不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个人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唐仲言虽能写作各种类别、文体的文章,但碰到读音相同的字,他并不能作出区分。

B. 唐仲言从小双目失明,但他不仅能诵记、写作,还笺注了大量诗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对他在文学上的天赋,作者既赞叹又羡慕。

C. 这篇赠序叙议结合,叙述简练、议论精彩,特别是对仲言文章“该且核”的原因的分析,既合理,又饱含深深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D. 唐仲言的事迹,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为学者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在作者眼中, “诚”是使他获得他人帮助的关键原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凄然为诵其全什,察其审听哀问之状,为悯默心酸久之。

(2)人之为己而自为诵者难矣,矧为人诵乎?

5.用“/” 给下面这段话断句。

君 子 浴 德 澡 心 力 行 善 道 而 表 里 洞 达 人 皆 了 然 其 有 善 一 日 月 之 明 也 其 有 过 亦 日 月 之 食 也 必 如 是 而 后 渐 合 至 真 矣。(《诚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月亮里的水

李晓春

月光如水。映着路上两个影子。长的是母亲,短的是我。

田野上,空荡荡。飘来飘去的火眠虫,在夜空里呢喃着田野和村庄的秘密。

月光唤醒了蛰伏在我身体深处的精灵,它们在我的胸腔里游走奔突,最后,变成欢乐的云雀,从我的喉咙里飞出来——“火眠虫,照天空,飞到西,飞到东……”

“儿子,别唱!”母亲回过头,轻声阻止。我吐了吐舌头。其实,母亲也爱唱歌。而且,唱得比我好听得多。但母亲今晚不会唱。因为,唱歌会暴露我们的“秘密”。

不多久,我们来到水渠边。水渠流淌着银光,袅袅的雾气,渲染出迷幻玄秘。

母亲静静地站在月辉下。

我也静静地站在月辉下。如在平时,我早就捋光衣裤,“扑通”一声跳入水中。但今夜不能。今晚,我是母亲的“保镖”。

母亲慢慢地走下渠埠头,缓缓地和月色水光融为一体。母亲解开乌梢蛇似的长辫子,头一甩,辫子便天女撒花般散落开来,她俏立水中,弯下腰,脸几乎贴到水上,黑黑的长发越过头顶,“哗”地流泻到水中,爆发出欢快的尖叫声。

①弯腰濯发的母亲,此时,犹如天上那一轮明月,昳丽动人!

火眠虫在夜空中翔舞,蛙潮一波接一波涌来,我心里又涌起了唱歌的冲动。

“花蓝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一阵明亮、悠长的歌声,从水面上传来。是母亲在唱。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南泥湾》,不知道郭兰英,以至于在很多年后,我再次听到郭兰英的原唱,崔健、梦鸽的翻唱,都没法找回那夜听母亲唱歌的感觉。母亲的歌声水一样漫过来,我醉了。歌声中,母亲在渐渐下沉,渠水渐渐漫过母亲的腰,溢过母亲的胸口。母亲的衣服缓缓鼓起,水莲花一般在水中绽放。②月亮在母亲没入水中的一刹那,耀出眩目的光华。水渠亮如白昼,我听到水渠也欢唱起来——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注)

母亲从水中站了起来。

母亲脱掉了厚厚的花布衫,胴体上闪烁着琥珀的光泽,似涂抹着羊脂。她的长发湿漉漉地散披在圆润的肩膀、胸脯上。她的乳房依然雪山一样高耸,月亮一样丰满。这一刻,我不敢正视。我甚至想逃离。但是,片刻后,我的眼光又重新聚集到母亲的身上。母亲的身上闪耀着圣洁的月辉,充满神性,它像一把钩子,牢牢地钩住了我的心。

母亲快乐得像个孩子,她甚至忘记了我的存在,旁若无人地玩起水来。她用小木盆舀起渠水浇到脖颈、胸脯上,渠水顺着母亲的脖颈向下流,渠水流过高山,流过平原,最后滚落到水渠中;母亲把水泼向天空,胸房因双臂的挥动而欢快地抖动, 她“咯咯”笑着,笑声闪着珍珠的光芒,在水面上,在月光里,欢快地奔跑跳动。

清凉的渠水涤清了母亲身上的尘垢,冲走了春夏凝结在她身上的疲惫和沉重。

“呱!”一只夜鸟从头顶上飞过,留下一声清啼。鸟声中,母亲停住笑,倏地没入水中,四下顾盼。田野上静阒无人。

“吓死了。”母亲拍拍胸口站起来,笑吟吟地向我走来。

我看傻了。

此刻,我多想重回婴儿,找回那份久远的甜美和幸福——母亲说我小时候很犟,晚上大哭大闹,但她只要把乳头塞进我嘴里,哭声就会戛然而止。现在,母亲就站在我面前,许多模糊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清晰,许多温暖在一点一滴唤回。我情不自禁地向母亲伸出手去……

“儿子。”母亲把我从臆想中拽回。

“儿子,来,给姆妈擦擦背。”母亲没有发现我的羞赧和慌乱。她转过身去。我突然有些兴奋,这就是我渴望拥抱的身体。一股幸福的电流瞬间流遍我的全身……

我把手掌贴到母亲湿凉的背上,用力地擦,我擦得很上心,我要把母亲身上所有的尘土、汗渍擦干净。“好有劲啊!”母亲夸我。在母亲的夸奖声中,我更加起劲地擦起来。然而,当我的小手触摸到母亲的肩膀时,我惊愕了。母亲的背光洁细腻,她的肩膀却出奇地粗糙干硬。我知道,这是一担担稻谷、玉米,一担担柴木压磨出来的。

我轻抚着母亲粗糙干硬的肩膀,情不自禁地展开双手,紧紧搂住母亲的脖颈,把脸牢牢地贴在她的背上……

夜凉如水。回村的小路上。有两个人,走着的是母亲,背着的是我!

(注)《南泥湾》歌词。

1.文中两处有关歌唱的描写共同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段落。

3.简析“月亮”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4.联系全文,简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