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 世纪, 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1. C 2. B 3. (1)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2)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滋养和精神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3)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解析】 1.题干是“下对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消亡”说法错误。原文说“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故选C。 2.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中的“无法”说法以偏概全,原文是“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C项,“成了必然趋势”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说法关系倒置,应该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从材料三看,“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和“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无关”。故选B。 3.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本题,通读给的材料,可以从材料中筛选出“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文化层面、人的精神层面、国家层面三个层面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欣赏漫画《城市罐头》,按要求完成题目。

(1)结合漫画标题,用简明的话概括右边漫画的寓意,不超过 50 字。

(2)漫画所反映的现实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写一段抒情性文字。 要求: 至少

运用两种修辞方法; 不少于 80 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如果信仰缺失,____,就会造成整个社会道德滑坡,犯罪率上升。信仰是道德自律的内驱力,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激发人的道德力量;而道德观念与道德

力量,也会通过信仰体系得到推广与普及,从而使其观念深入人心。所以,_____。 信仰与道德自律都具有主观性:____,有包容、统摄其他意识形态的能力,具有主观性;人在道德自律的过程中,也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主观意志力、主观意念。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原创歌曲《消愁》在酷狗音乐上线后,曾造就连续四个月蝉联单曲畅销榜冠军的记录,毛不易个人微博的粉丝量也从比赛前的200多一跃涨到了400多万。

B. 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生命的最后16年,扎根青藏高原,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使得他的名字在学界广为传诵。

C. 调查显示,目前70%的家长倾向于选择北美外教,因为口音更纯正、教学方式更活泼,同时也是子女留学的首选地;20%的人愿意选择英国或澳洲外教,而愿意选择亚洲外教的比例仅为4%。

D. 正因为音乐可以左右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决策,因而一些高级商场选择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和古典音乐,以提高消费的可能性,增加顾客驻留的时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自然的启示》被中国科学家推介为 20 世纪的科普佳作之一,曾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 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其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书荣。王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撰写了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乙) 针对人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似乎“高深、枯燥”的科学内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使科学不再那么神秘、 拒人千里。 同时,这本书也告诉我们:现在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科研产品,很多是借鉴了自然的启示而研究出来的。 对普及仿生学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推广作用。(丙)《自然的启示》全书共分九章,包括生物的时钟和罗盘、 模仿眼睛的仪器、检测气味的电子鼻、生物定位和通信、生物化工、新的能源、 神经计算机等。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推介    B. 司空见惯    C. 喜闻乐见    D.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迎来送往,乃人生常态;依依惜别,是人之常情。若徒有形式,送别便沦为一种( léi) 赘;若灌注了真情,送抑或不送,都让人( qiǎo) 然动容。

B. 古人形容长得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 沉鱼落燕”,形容难看可以用“东施效( pín)”“獐头鼠目”;而患上“语言贫乏症”的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矮穷( cuó)”“颜值低”。

C. 年轻人职业选择不应( bìnɡ)弃传统智慧和价值理念,既要避免急功近利,也要警惕“懒就业”甚至一味“啃老”, 尊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才能提升能力、积累职业( zī) 源。

D. 面对信息泄露、 ( xùn) 私舞弊、数据造假等隐患,只有让行业监管水平和个人风险防范意识同步上升,才能真正筑牢安全堤坝,让各种违规行为无空可钻、无机可( chèn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