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朱鸿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朱鸿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有三种: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这样的散文才有资格与小说、诗和戏剧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交流,因为它们咸为审美性文章,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其他文章,虽然有散文之元素,也用了艺术之技法,甚至还曾经冠以散文之名,但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那么就请止步,不登艺术殿堂了。不过仅仅作者自觉尚不成,学者和编辑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这使它酷似姚鼐所划分的杂记,也就是古文中的记一类文章。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否则不是抒情散文。刘鹗说:“感情生哭泣。”他还认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曹雪芹,都是以作品而哭泣。他指出:“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然而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之情必须是私情,自己之情,这才可能是真情。当然,真情还不够,优秀的抒情散文还当情高、情贵,不乏生命的体验。古代作家中,司马迁、颜之推、韩愈、柳宗元、苏轼、归有光、李贽、袁宏道、刘大櫆、姚鼐,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朱自清、冰心、俞平伯,当代作家中,杨绛、孙犁、余光中、张晓风、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都是抒情散文的大家。

随笔也有叙述,但它的优势却显然是议论,或夹叙夹议更合适,不过论的成分究竟更多。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言如随笔,德如识,所以识也是人格境界的表现。它还应该个性鲜明,机智、幽默,都要有,不能总是一张严肃的脸。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以法国的蒙田尤为突出,之后在英国昌盛之极,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成为散文的一种,并十分流行。凡学者化并思想者化的作家,多作随笔,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焕然一新,随笔作家应运而起,其中影响广泛的有张中行、金克木、王充闾、卞毓方、周国平、余秋雨。随笔固然源于西方,不过在中国,古文中的论和疏一类也有随笔的因子,甚至认为庄子、韩非子和贾谊的一些文章是随笔,王守仁的一些文章是随笔,也不无道理。随笔以识为基础,需要一种怀疑品质,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社会昌明才会兴旺,西方和中国概莫能外。一旦社会禁锢,随笔便枯萎。

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凡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小品文皆有,然而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要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显然无迹可寻。平和而不夸张,冲淡而不强调。风神气韵充盈,讥讽抨击暗藏。作者内敛不扬,然而人格意向熠熠生辉。在中国,小品文一向甚蕃,古文中的序与说一类多是小品文。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实为小品文。宋明两朝,小品文很是发达。宋之林逋、欧阳修、周敦颐、王安石,明的王达、张岱、吴从先,都能作漂亮的小品文。现代文学又从英国Familiar essay(小品文)汲取营养,从而给了小品文以丰富和提升。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小品文也就是美文。

1.下面关于随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传到中国,并且十分流行,随笔作家应运而起,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等。

B. 随笔源于西方,它应个性鲜明,机智、幽默,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

C. 随笔靠的是识,不是学识渊博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D. 虽然说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但在中国古代,古文中的有些文体也有随笔的因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是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其他文章从形式上、思想上、尤其是艺术上远不如前者,不能登艺术殿堂。

B. 抒情散文的抒情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抒情。

C. 随笔也有叙述,但叙述不是它的优势,其中议论的成分更多。

D. 小品文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都有,但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不是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游刃有余的小品文。

B. 鲁迅先生评价散文小品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在现代文学中,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小品文的成就尤为突出。

C. 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它往往有讥讽抨击的力量。

D. 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看,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都要抒真情,并且还当情高、情贵。

 

1.A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项表述不严密,原文是说“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并不能说“随笔也传到中国”。“随笔作家应运而起”是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从第一段“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得知,选项内容与原文不符,论艺术是“不够的”,不是“远不如”。这两个词的表达程度不同。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D项“感情生哭泣”这句话是说抒情散文强调的是抒情,是针对前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所说。“情高、情贵”不是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而来,“情高、情贵”是指优秀的抒情散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再别康桥》中,写作者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节中,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文人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这首词描写了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它是古代为了纪念_______(填历史人物)而设定的节日,寒食节文化的核心内涵是 _________(不超过10字)。本词上片描写了寒食节哪些风俗活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B.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 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D.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 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小题

(一)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下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二)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 节奏上,《再别康桥》短促如鼓点,《自由,向我们来了》比较舒缓。

C. 《再别康桥》中的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D. 《再别康桥》“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2.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华“春节符号”征集活动中的一幅入选作品,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4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