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再别康桥》中,写作者与康桥离别时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化无声为有声”的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为国捐躯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节中,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文人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解析】 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笙箫”“萧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这首词描写了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它是古代为了纪念_______(填历史人物)而设定的节日,寒食节文化的核心内涵是 _________(不超过10字)。本词上片描写了寒食节哪些风俗活动?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历来为人传唱,请结合词人的情感作具体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B. 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 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D.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 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 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 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的片段,完成小题

(一)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下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二)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 节奏上,《再别康桥》短促如鼓点,《自由,向我们来了》比较舒缓。

C. 《再别康桥》中的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D. 《再别康桥》“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

2.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华“春节符号”征集活动中的一幅入选作品,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40个字。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的排列,语义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无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②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

③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

④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

⑤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

⑥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

A. ②⑤③①④⑥    B. ③④⑤②①⑥

C. ④③②⑤⑥①    D. ②⑤④⑥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