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 文本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舰队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乱。

C. 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 文本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2.文中划线句子“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有何作用?

3.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D 2.①构思巧妙: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串接起了两个不同时空故事,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触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文明传承。②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埋伏笔,表现了悲情的英雄主义主题。 3.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对传承文明使命的坚守。②尊重文明:碳基舰队在探测到3C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舰队惊叹地球的5B文明,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卑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 【解析】 1.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小说没有表现悲剧主题,引发的是读者的崇敬之情。从小说的最后一段: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可以看出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选项中所说的“深深的同情”欠妥当。故选D。 2.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先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在文本中进行理解,然后结合句子对中心主题和对情节推动的作用加以分析。考生要注意从句子的本身意思理解出发,从结构、内容、主题等角度作答。例如本题中句子有三方面的作用:构思巧妙;制造悬念;突出主题。 3.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本题中李老师的坚守的毅力就是考生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点。例如本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概括小说的人文精神:坚守使命;尊重文明;敬仰崇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金观涛先生发表了题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达的结论大致是今天面对信息文明高度繁荣的学者们的共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甚至对立,对人类科技进步中社会性因素的忽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这个视角,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却似乎不成立。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们对智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过多次重大的争议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具有强弱各不相同的立场,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智能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并不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据等资源通过算法加工来完成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任务;后者则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来实现人工智能。例如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是放弃传统的计算机,改为从结构上模仿人脑来开发芯片,从而希望从结构仿真的功能涌现中来产生智能。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是科学家当今面临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原理的不了解,不得不在工程上进行简化,即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的过程中来逐步了解和解释智能的本性,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学双重性质的技术性科学中不得不采取的务实态度,没有这种务实态度,简单地将工程实践和原理在认识论上对立起来,可能会对知识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智能虽不是理论物理学那样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学,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是其经验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因此当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中的表述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冲突,但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对其定律、理论假设和模型的科学解释,来弥补表达日常经验的常识语言与其定律解释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理论的成熟。问题是对于经验定律或理论模型的科学解释是依赖于语境和具体实践的,这种语境反映了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金先生就是从传统控制论的背景出发,将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到了错误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历史的实证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

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概念的朴素性认识开始,经过长期的争论以及工程实践后,科学家已经对“智能”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智能的重大影响,而且也意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现在我们对“智能”的认识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编自陈自富《我们对“智能”的认识退步了吗?——与金观涛先生商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有学者认为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学与人文隔阂甚至对立。

B. 人工智能的工程观以完成人类生活中的任务为前提,其科学观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

C.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至今是个难题,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中必须务实。

D. 在研究中由于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对智能无法做出任何明确的定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争论,以及人们对智能基础问题的不同认识,来质疑金先生的观点。

B. 文章用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科学维度的实现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

C. 文章分析了科学界对“智能”概念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批评了金观涛先生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以立为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类脑计算研究,从结构上模仿人脑开发芯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B. 人工智能现在虽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实证研究中.终将获得成熟的学科理论。

C. 人工智能的经验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有时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科学解释来解决。

D.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人类智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的目标实现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豚肉柔和细腻、鲜美无比,自古就有“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的说法。但河豚体内含有毒性极强的神经毒素,一块小小的河豚鱼肝就足以毒死几十个成年人。科学家研究发现,刚孵化出来的河豚鱼苗原本是无毒的,生长过程中,河豚只喜欢滤食有毒的海藻,经年累月摄入的毒素沉积在河豚体内,致使其体内毒性越来越大,以致根本无解。

为了享受到美味的河孵肉,又避开中毒丧命的风险,人们在河豚幼苗时通过网箱养殖,把它们和海藻深度隔离,并投喂小鱼小虾。失去天然食物之后,小河豚一开始横冲直撞,试图冲破网葙束缚,以致头破血流,浮尸海面。但最终,为了生存,河豚接受了人们为它选择的食物。经过几代的培育驯化,人工养殖的河豚终于彻底改变了亘古不变的食性,体内的毒素也逐渐随之消失。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右面是驾驶员在遇到堵车时的常见心态及对应做法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大学新生在开学班会上自我介绍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诞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今年18岁,从小涉足艺术,在钢琴方面有造诣,同学们以后如果在艺术方面叨扰到我,我一定不吝赐教。同在屋檐下,祝愿我们共同进步。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018年世界杯F组最后一轮小组赛,韩国队(  )住了德国队的凌厉攻势,在反击中战胜了对方,取得了一场历史性的胜利。

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地必须打破行政区划(  )和壁垒,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④许多来华的苏联志愿队队员用的都是假名假姓,这给今天的历史研究者(  )他们的来龙去脉增添了难度。

④现在的很多智能手机,只要在系统设置功能中的“智能辅助”里点击对应的手势控制,即可实现屏幕(  )等功能。

A. 遏制  界线  厘清  翻转    B. 遏制  界限  厘清  翻转

C. 扼制  界限  理清  反转    D. 扼制  界线  理清  反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