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金观涛先生发表了题为“反思‘人工智能革命’”的文章,文中表达的结论大致是今天面对信息文明高度繁荣的学者们的共识:科学与人文的隔阂甚至对立,对人类科技进步中社会性因素的忽视,导致了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
这个视角,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来看却似乎不成立。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人们对智能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过多次重大的争议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具有强弱各不相同的立场,从而反映出它们在智能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差异。
人工智能具有工程和科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前者并不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数据等资源通过算法加工来完成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任务;后者则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来实现人工智能。例如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是放弃传统的计算机,改为从结构上模仿人脑来开发芯片,从而希望从结构仿真的功能涌现中来产生智能。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是科学家当今面临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原理的不了解,不得不在工程上进行简化,即不对智能做任何明确的定义,而是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的过程中来逐步了解和解释智能的本性,这是任何具有工程和科学双重性质的技术性科学中不得不采取的务实态度,没有这种务实态度,简单地将工程实践和原理在认识论上对立起来,可能会对知识的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智能虽不是理论物理学那样高度成熟和形式化的科学,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是其经验性定律及其使用的概念框架、假设也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因此当这些定律和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中的表述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冲突,但这种冲突可以通过对其定律、理论假设和模型的科学解释,来弥补表达日常经验的常识语言与其定律解释之间的差距,从而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理论的成熟。问题是对于经验定律或理论模型的科学解释是依赖于语境和具体实践的,这种语境反映了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金先生就是从传统控制论的背景出发,将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还原到了错误的概念辨析中,而忽视了在人工智能历史的实证研究中,智能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维度和演化过程。
从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对“智能”概念的朴素性认识开始,经过长期的争论以及工程实践后,科学家已经对“智能”概念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不仅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智能的重大影响,而且也意识到当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重大困难,认为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此,现在我们对“智能”的认识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可能比历史上更加成熟和完整。
(摘编自陈自富《我们对“智能”的认识退步了吗?——与金观涛先生商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天,有学者认为技术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退化,使得科学与人文隔阂甚至对立。
B. 人工智能的工程观以完成人类生活中的任务为前提,其科学观以理解人类智能为前提。
C. 对人类智能的认识至今是个难题,在利用人工智能探索智能行为机制中必须务实。
D. 在研究中由于对人工智能的科学原理的不了解,对智能无法做出任何明确的定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人工智能研究史上的多次争论,以及人们对智能基础问题的不同认识,来质疑金先生的观点。
B. 文章用当前的类脑计算研究为例,论证了人工智能科学维度的实现需要从人类智能原理出发。
C. 文章分析了科学界对“智能”概念的认识是有发展变化的,批评了金观涛先生依赖具体实践的研究方法。
D.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以立为主,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类脑计算研究,从结构上模仿人脑开发芯片,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传统计算机终将被取代。
B. 人工智能现在虽不具有严密的理论形式,但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在实证研究中.终将获得成熟的学科理论。
C. 人工智能的经验性定律及其概念框架与常识知识有时会形成冲突,这种冲突可以通过科学解释来解决。
D. 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对人类智能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的目标实现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国启动“二十四节气”申遗工作。
老孟: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郦:“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违的诗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所有人还是喜欢听好话。打开微信,点赞比比皆是。朋友圈、微信运动、公号爆款文章是点赞“高发区”。微信用户除了给家人、好友、同事、领导的个人动态主动点赞,也经常被动“点赞”,比如碍于情面,给朋友孩子的比赛拉票而点赞……其中,被所谓的“好友”求赞最常见。可见在当下社会,微信点赞是人与人正常交往的必备手段,也是延续多年人情世故的有效方式。既然这样,那么当别人需要微信点赞时就应点赞。
①并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听好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以自动化控制为核心的工业4.0技术意味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工厂机器人化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毕竟人是无法与二十四小时工作、出错率极低、不吃不喝、不要工资的机器人竞争的。机器人将人从一般工作中解放出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开发自己的兴趣,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下列情境中的语言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
A. 某同学向老师说明迟到原因:“不期将书忘在家中,回去取书,便迟到了。”
B. 某青年求医生为母亲治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医生,请给我母亲看病!”
C. 刘先生在火锅店吃饭,看到自己的锅里没汤了,便招呼服务员:“麻烦你为我们加点汤,谢谢。”
D. 妈妈问儿子看到放在窗台上的鞋子没有,儿子回答:“你放的东西我怎么知道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衡量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B. 针对一些特殊群体,特别是年龄较大、不便外出的老人,北京市推广了一套在家就可以锻炼的健身操。
C. 杨绛先生一生钻研文学与翻译,精通多国语言,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堪称典范的中译本。
D.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引起了国际桥梁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许多一流的专家和团队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