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鸭的喜剧

鲁 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哪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有删改)

[注]   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世界语者。②科斗子:小蝌蚪。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中作者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意在表明作者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 作者描写爱罗先珂的神态,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棱微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 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 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2.作品中爱罗先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

 

1.A 2.①喜好天籁。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叫的神奇。②童心未泯。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③温和善良。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 3.①鸭的喜剧:四只小鸭终于长成,自由欢快。②爱罗先珂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如意:劝告仲密夫人使其养了小鸡,小鸡难得长寿;养蝌蚪指望听蛙鸣,蝌蚪又被鸭子吃了;养了鸭子,鸭子长成之前他却回国去了,未能听到“鸭鸭”的欢叫声。③他想排遣寂寞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爱罗先珂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意在表明作者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不正确。不是不认同,作者知道爱罗先珂说的应该是真实的,但因为作者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故选A。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性格特征,答题时根据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他人的评价等概括,答题时先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回答此题,要注意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叫的声音,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他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和主题的理解。解答时要通读全文,注意分析“喜剧”和“悲剧”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从全文来看,所谓“喜剧”,就是有关买鸭子的一段经历,即爱罗先珂买了四只小鸭子,后来它们长大了,十分自由欢快。所谓“悲剧”,就是爱罗先珂的目的没有实现的内容,即小鸡难得长寿,小鸭子把蝌蚪都吃了,未听到小鸭子“鸭鸭”的叫声爱罗先珂便回国了,他想排遣寂寞却最终没有如愿。爱罗先珂对小动物的态度表明他是一个有着博爱胸怀的人,对社会充满温情,然而他事事皆不能如愿,表明他的社会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 “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化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 “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 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达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B. 文章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其中主动借鉴占主导。

C. 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突出肯定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的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固执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 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 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也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没有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你自己不会说“不”的时候,也是长不大的。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随着微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商家重视微信营销的运营方式。因为微信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抓住微信营销的机遇,才能让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而消费者了解了企业产品,产品销售额必将直线飙升。微信的到来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机遇,商家抓住这种机遇,必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①不是只有抓住微信营销的机遇,才能让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作为药材的板蓝和菘蓝,不仅根可以入药,其叶也是药材,就是大家熟知的大青叶。实际上,菘蓝的种植面积大大超过板蓝,因此市场所见板蓝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作为药材,__________________。板蓝和菘蓝的叶子是绿色的,即便是浸没挤压也不会出来蓝色。在传统的染料加工过程中,需要加入石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个蓝色物质是不能直接染到布匹上的,还需要再发酵,然后把布匹浸泡其中,经过晾晒氧化,才最终染上蓝色。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在大学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上,大家都爱用“你贵庚了”来问对方在哪里工作。

B.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C. 爷爷总说:“我今年八十高寿了,能看到你们这么和睦,我也就知足了。”

D. 徒弟送我一盆君子兰,推辞不过,我只好说:“这次我就笑纳了,下次可不许再送了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