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文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名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面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 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 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最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 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E. 这首诗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显见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内心并不旷达超脱。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从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B.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C.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D.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2.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可以年号称之。
B. 抚辑,亦作“抚缉”,为安抚辑和之意。文中指官员到地方安抚灾民的行为。
C. 刑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 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在文中,皇帝照顾魏源有足疾,此两日朝见即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源心存正义,勤政爱民。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赋税。
B. 魏源颇有作为,深得信任。他成功整治大同、宣府等边务,皇帝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
C. 魏源治政有力,却遭弹劾。治边时,请求换掉不称职的官员,却被谏官以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弹劾。
D. 魏源断案平缓,崇尚宽和。在刑部任职时,他认为计资的建议过于苛刻,奏请停止,得到皇帝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是明清两代两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B.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C.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D.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称。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叙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B.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戏曲家,著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单刀会》《桃花扇》等。关汉卿和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D.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到了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B.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C. 张贴对联时,传统习惯是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D. “都”,本指磊的城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后来才引申为“国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