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片曾经丰饶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许多动物陆续离开了这里。

小鸟对蚯蚓说:“我也要走了,你不走吗?”蚯蚓说:“我还是想留在这里。”小鸟拍拍翅膀,依依不舍地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

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起来。

几年之后,小鸟回来了,带着一群伙伴,它们嘴里衔着各种各样的种子。小鸟惊讶地发现,这片土地已经变得松软,还长出了小草。蚯蚓说:“你离开的这段时间,甲虫和我一起翻土堆肥,这里渐渐变好了。”

小鸟和伙伴们把种子播撒在大地上。大地上开满了鲜花,蝴蝶和蜜蜂也来了。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无论丰饶还是贫瘠,无论开遍鲜花还是满目荒芜,这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她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养育了人们,因为她随时随地都在牵动人们的心魂和情思。也许有人会像故事中脚踏实地的蚯蚓,始终不离不弃,守望着这片土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地改变土地的面貌;也许有人要学展翅高飞的鸟儿,到远方去寻找资源和友伴,将希望的种子带回家乡,播撒在大地上;也许还有人和甲虫一样,怀抱同情心和同理心,帮助远方的伙伴建设他们的家园——路径可能不同,做法可能相异,共同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之心和感恩之情。 这片土地可能很小,小到只是我们足下的一乡一村。但人们对土地最初的认识和情感,正是来自于这一片片乡村的土地。对于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来说,乡村是很多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代中国的诗人们以诗言志,乡思和乡愁是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题之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今日中国的乡村建设者正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扌鲁 起袖子加油干。在江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领袖针对乡村片面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建设主张;15年来,浙江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外经商的生意人回乡担任村干部,远道而来的老外在莫干山开起了“洋家乐”,一个个生态村、民俗村、花园村、文化村次第建成。坚守者久久为功,援助者蹄疾步稳,归来者善作善成——许多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凋敝了的中国乡村,正在和浙江省乡村一样,展现新的面貌,绽放新的生机。 当然,这片土地也可能很大,大到成为我们心中的泱泱家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是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共同家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代中国,无论富如明朝、强如前清、开放如唐宋,也无论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如晚清,中国人始终赤胆忠心,忠贞不渝。“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今日中国,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无论留守本土或留学归国的中国子民,还是来自海外的各国才俊,有凤来仪,笃志笃行,无数人的努力,正在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和辉煌。 或许,这片土地还很远,远到和我们生活似乎并无关联的异域他乡,远成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浩瀚地球。但是,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茫茫宇宙中,人类命运与共,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恩?”诗人的歌咏代表人类共同的心声。“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领袖的号召引领人类共同的未来。 坚守者初心不老,归来者仍是少年,援助者心手相牵。是的,令人牵挂的是这片神奇的土地,让人投入的是这片希望的土地。事实上,对于每一片土地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往往既少不了如蚯蚓一般的坚守者,也需要如小鸟一般的回归者和甲虫一般的援助者。正是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我们的家乡才会有更加美丽动人的千山万水,我们的家国才会有更加美丽富裕的千村万户。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一是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主人公包括小鸟、蚯蚓、甲虫。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说“我也要走了”,依依不舍地飞走了,几年后,带着伙伴,衔着种子回来了,撒播种子;许多动物陆续离开,小鸟问蚯蚓“你不走吗?”回答说“我还想留在这里”,小鸟飞走了,蚯蚓看了看小鸟的背影,继续埋头松土;甲虫从远方赶来,和蚯蚓一起忙碌。可见它们对待大地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让大地变得更加适宜生活。大地虽然曾经丰饶,又逐渐贫瘠,但最后在蚯蚓、甲虫、小鸟的努力下渐渐变好。从这些细节的分析来看,小鸟、蚯蚓、甲虫都对大地充满了感情,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哺育大地,回馈大地。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一下寓意: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概括了这个寓意,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来思考,比如对家乡,我们有些人在家乡坚守,为改变家乡的面貌;有些人远离家乡发展,给家乡带来资金,带来项目,发展家乡;有些外来者,跟本地人融合在一起,为当地的发展也作出贡献等等。 这则材料可以多角度立意: (1)从整体上来立意:如,个体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方法回馈母体,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一起生活,努力协作,建设好大家共同家园。等等。 (2)从某个角度来立意“” 小鸟角度,如,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服务; 蚯蚓角度,如,坚守+努力,定会改变; 甲虫角度,如,来了,就要融合,就要发展; 大地的角度,如,包容万物,定会迎来改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请用一段话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三处用语不得体,找出并加以改正。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官员用注水的GDP数据作为政绩,虽然这种行为危害极大,但他们对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仍是乐此不疲。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官员试图用虚幻的增长来讨好上级;(甲),GDP数字造假被发现后,往往可以以统计失误为由来李代桃僵造假者如果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不只是给予行政处分。正因为如此,一些造假者才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1.文中横线上的成语错误的一项是

A. 打肿脸充胖子    B. 乐此不疲    C. 李代桃僵    D. 肆无忌惮

2.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造假者如果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给予的不只是行政处分

B. 造假者一般不会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也只是给予行政处分

C. 造假者通常会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不只是给予行政处分

D. 造假者一般不会受到问责,最重的处罚给予的是行政处分

3.文中甲处补写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A. 二是借此增加自己的收入

B. 二是容易蒙混过关

C. 二是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

D. 二是违法成本太低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韩淲①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韩淲(1160—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年)秋。②“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颔联委婉抒情,既有年华渐老的感叹,也有无论入世出世,都意气轩昂的进取。

B. 颈联情景交融,寄断肠悲愁的主观情感于本应吟兴的“野色”之上,形成对比。

C. 尾联以景结情,以暮色苍茫中江水翻腾的画面收束全诗,有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D. 全诗情随景生,景与意合,既显风雨中的气势充沛,又抒面对江山的万千感慨。

2.诗歌颔联传达出诗人的“壮心”,而诗歌的颈联又写出了诗人的“断肠”,这两种情感是不是矛盾的呢?请联系诗歌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