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旷 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旷 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球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渡”,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不过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蚁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间,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选自《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 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 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

D. 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2.文章由“旷野”联想到了哪几件事?作者将其结合起来写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蒙田:生之本质在于死。

阿尔贝特·史怀哲认为:

(1)敬畏生命、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2)善能保存和促进生命,恶能阻碍和毁灭生命。

 

1.C 2.联想到了沙漠里的胡杨树,法显、玄奘等佛教旅行家,上海旅行家余纯顺。 作用: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事例,一是为了渲染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二是为了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 3.(1)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我们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互相扶持和关怀。 (2)在宇宙长河中人类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十分卑微的流浪者,在人类艰难的长途跋涉中我们要互相扶持、互相救援、互相关爱。 (3)旷野何其博大,人类何其渺小,我们既要感叹行路难,又要作逍遥游;既要身寄星云,也要爱及八荒;人虽然微若蚁蝼,却也要懂得安详;既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说法错误,“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只是他们取经过程中跋涉旷野、遭遇危机时的行为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感受,不能说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是“关爱生命”。(“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故选C。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由‘旷野’联想到了哪几件事?作者将其结合起来写有何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答题区间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例如答题区间第5段,作者先是由眼前的“旷野”联想到了去新疆时,沙漠里的胡杨树,然后“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第7段的“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前者描写旷野,自然是正面描写沙漠的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而后者描写胡杨树、旅行家等,则是侧面描写,是从侧面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故答题时,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回答其作用。 3.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是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解答,可在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联系本题下面的材料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在茫茫宇宙中,人类的生命是渺小的,宇宙中找寻生命,动辄多少光年,耗时千万年尚无消息,然而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就竟然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因此要用善、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和谐共处等角度来探究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历史上的万里长城首先是一道军事防线,它的城墙、关隘、堡寨、敌台,见证了刀光剑影与炮火连天的岁月;同时,长城地处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带,因此又成为一条经济、民族、文化的分界线。

②提起万里长城,人们往往最容易联想到秦长城,因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战国时期的燕国以及秦代的长城主要在今内蒙古与河北等地,格局并不大。隋文帝开皇初年,幽州总管周摇整修长城,保护边民免遭突厥侵犯。继隋而起的唐朝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只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辽、金、元、清各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其间只有明朝需要依赖长城防线。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形成了号称“九边”或“九镇”的长城防御体系。北京地区在蓟州镇及宣府镇辖下,今天能够看到的长城,绝大多数是明代所筑。

③居庸关、古北口等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它们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的鲜卑,十六国前燕的慕容皝,金朝的完颜阿骨打,蒙古的札八儿,明末的李自成,都曾通过强攻或奇袭居庸关取得战争胜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在加强训练、严明军纪的同时,创建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战法,戍边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是长城军事文化创造者的杰出代表。

④处于农牧交错带的长城,在和平时期成为南北各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西汉时期,“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昔日严密扼守的关口成为相互往还的通道,原本为戍守御敌修建的城堡要塞,后来有许多发展为村镇城邑。经济文化的密切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彼此融合。

⑤“一统华夷”历来是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各族统治者共同追求的远大理想,燕山与长城在古代往往被视为北方“夷汉”或“华夷”之间的民族区域分界线,但文化上的彼此认同比有形的疆界更重要。如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名将杨业修建杨无敌庙,体现了长城内外民族推崇忠勇之士的共同心理。

⑥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见证,它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长城沿线发生的多次战争表明,长城是不能轻易逾越的屏障。随着清朝定都北京,广袤的蒙古高原、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中原大地在政治上连成一体,长城的军事功能逐渐衰退、文化象征意义不断丰富。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与中华民族威武不屈、敢于抗击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高度契合,在抵御日本等外来侵略的近现代时期尤其如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城虽然在各个朝代的地理位置不同,但它在各个朝代都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B. 长城以南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带,以北则是游牧文化带,二者实在是难以融合。

C. 长城关口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都会严加看守,这阻碍了长城外各民族的交流。

D. 长城所处地理位置首先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其文化意义是后来不断丰富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指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从长城的军事功能与文化意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

B. 文章按照朝代的先后历史顺序来论证长城军事功能,脉络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C. 鲜卑等通过夺取关隘来获得胜利的大量史实证明了关隘在交通和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D. 契丹在古北口为北宋杨业修建杨无敌庙宇,说明了其具有“一统华夷”的远大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朝对长城的建设很重视,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其成就可以说是超过了历朝历代。

B. 戚继光创建了空心敌台,增立车营,改进了战法,在他任期内的数十年边疆都无战事。

C. 燕山、长城在古代被视作夷汉民族区域分界线,但这没有阻碍夷汉拥有共同的文化认识。

D. 长城所体现的威武不屈、敢于抗击来犯之敌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近现代历史中尤为突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冯小刚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讲述了历时18年拍摄《一九四二》的故事。特别是自己和编剧刘震云沿着当年灾民逃难的路线行走的那几个月的经历,特别是演员们抛开演技,在片场生生冻着饿着自己的情景。记者感慨道:“冯小刚、刘震云都是少见的聪明人,可他们用最笨的办法拼出了一部戏。这世上的好东西常常是聪明人用笨办法做出来的。”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马克思称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们非常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等。

B. 曹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成为几十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曹禺其他具有影响的戏剧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等。

C. 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是元杂剧;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明清传奇。

D.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辛弃疾、苏轼、岳飞等。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注音、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 料峭         脑髓 (suí)     一尊还酹          残羹冷炙

B. 蟊(máo贼     珠玑          喁喁(yú)私语    罪愆(qiān)

C. 自诩(xǔ)      孱(càn)头     额手称庆          拾人牙惠

D. 恓(qī)惶    汤镬(huò)   锱铢必较          胼手砥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首先看到大量对于“手”的刻画与__________,随着这些手姿的____________,指甲的造型和色彩自然也丰富多彩,指甲因而也具有了表达文化____________的功能, 敦煌壁画艺术中的“指甲”不仅刻画了________的人物造型,还具有一定的断代历史的文化功能。在这方面,艺术家张大千有着重要贡献,他是提出通过“指甲”进行艺术断代的先驱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大千通过长时间的考察,翻阅大量考古壁画资料,检视每一幅壁画中人物形象的手部及五官刻画,发现敦煌莫高窟第3窟(元代)北壁《千手眼观音》有月牙纹指甲,第14窟(晚唐)南壁西侧《观音菩萨》中观音双手指甲根部有小短线,第285窟(西魏)西壁正龛南侧《诸天》人物指甲退入指端。

另外,这些指甲的造型,与乐器、服饰、背景等不仅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1.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绘   五花八门    含义    呼之欲出

B. 描摹   变幻莫测    涵义    活灵活现

C. 描绘   千变万化    意蕴    惟妙惟肖

D. 描摹   瞬息万变    意境    栩栩如生

2.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还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并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

B.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并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

C.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还与  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D. 这些指甲的造型,不仅与乐器、服饰、背景等形成美学形式上的呼应,还与礼佛、赞美等佛典的文化意义相互关联,并与指甲主人的身份形成相应关系。

3.请在文中括号出补写一句话,使语段意思连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