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四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何面目以归汉
B.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D. 何以汝为见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不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①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 ① 因泣下霑衿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余君
C. 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②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罪
D. ①公子与侯生决 ②帝每欲官,妃辄沮之
下列各句中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于是
B.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 永各初,出为河间相 出:贬黜
D. 愿枉车骑过之 过:访问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旬子 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借助交通工具到达千里之外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好处。
(3)《师说》开篇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做出界定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
(4)《登高》中写出了八层悲愁的一联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他全诗的主旨。
(6)《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愿望终究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 , _____。”
(7)《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抒发苦闷之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一句是“___,___”
(8)辛弃疾《永遇乐》中用“_____,_____”两句暗示北方百姓安于金人统治的现实。
(9)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两句从肖像仪态上刻画出了周瑜的装束儒雅、意气风发。
(10)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1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 )。
A. 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 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 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 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E. 第八句虽然没有切合题目,却写出了“野望”之后的感受。
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 本文采用了上帝视角,运用大量侧面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存活的庆幸,临敌的绝望,赴死的决绝,和平后的祈祷。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幸存”的可贵。
C. 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D. 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E.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2.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