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舒翼
①“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抵肘的时代。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②这是作家余光中先生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的一段话。
③正值春节,汽笛送来亲情的召唤,迎回游子们归乡。在这场一年一度的中国人口大迁移中,火车是绝对的运输主力。在诸多交通工具中,人们乘坐最多的,还是火车。火车,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④有人说,在空间上有两种东西永远让人类迷恋,一是故乡,一是远方。故乡安放着心灵的安宁,远方寄托着对未知的向往。火车——正是一边驶向故乡,一边驶向远方。
⑤坐过无数次火车,但印象最深刻的,或许还是近乡那一趟车。那一列列返乡的火车停靠在站台边,熙攘的人流中,匆忙的脚步里,张望的目光下,涌动着的都是思乡的情绪。每一次看见近乡那趟火车,总觉得是那样可爱与亲切,仿佛看见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况且”声中,思乡的情绪便陡然在车厢里弥漫开来,它将驶向的,是你最熟悉也最温暖的故乡。
⑥火车是故乡,火车也是远方。速度的提升,铁路的延仲,让人们通过火车实现了向远方自由流动的梦想。今天的中国人,坐着火车,可以去往祖国土地上的天南地北,来到祖国东部的平原,到达祖国南方的海边,走进祖国西部的沙漢,踏上祖国北方的草原,去观三山五岳,去看大江大河。火车的车窗仿佛一条长胶卷,让人们欣赏到一幅又一幅陌生而斑斓的画面。有了大车,远方已不再遥远。
⑦大车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时间的关系也颇有意味。那长长的车厢,仿佛一头连着中国的过去,一头连着中国的未来。
⑧一节节火车车厢,装载过多少过往的岁月。这岁月的起点,要上溯到一百多年前。在今天的中国铁道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0号”机车。因为它的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所以人们称其为“0号”机车,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从那时候起,火车便奔驰在中国的大地上,见证着历史。一百多年来,一列又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在那些火车上,发生过多少难忘的故事啊!一本以“火车上的中国人”为主题的摄影集,记录着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火车车厢内外的人生百态。当看到那一列列绿皮火车、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时,远去的时光与遥远的记忆仿佛一下子都回到眼前。这些与火车有关的影像,定格的,正是中国人曾经一步一步走过的日子
⑨在我们怀念旧日时光的同时,也不能不感慨今天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而言,火车这一诞生于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机械交通工具,是个完全的舶来品。然而,今日中国的火车和铁路的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⑩中国人对火车有着强烈“情结”,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火车,又收纳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难忘的时代记忆与丰富的个人情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沉甸甸的梦想。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而梦想,也会随着铁轨伸向新的远方。
(《人民日报》2018年02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⑦段是文章的过渡段,承上总结了火车与空间的密切联系,开启了下文对火车与时间的关系的叙述。
B. 作为春节运输主力的火车,人们坐的次数多,所以总让人觉得可爱与亲切,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
C. 作者主要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展开分析,分析火车与人们的情感的关系,以及火车与中国的发展关系。
D. 本文以火车为载体,写出了火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情感世界紧密联系。
2.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意。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而梦想,也会随着铁轨伸向新的远方。
3.“火车”在全文表达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登上热播榜首。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文艺尤其是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亮剑》等作品。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扩展与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里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哲学、政治、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这一种以“推已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战争文艺应当表现战斗者的牺牲精神和英雄壮举,也应当探索战争的意义,但却不应热衷于简单地表现胜利方的欢欣之情。战争文艺应该更加关注的是战争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了人的身体、生活、命运、灵魂,从而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质和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虽然不能回避中国文艺的诸多不足,甚至也有过大量“抗战神剧”一哄而上的情况,但我们相信,有了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传统的底气和全球化的视阈,有了来源于强大自信的深刻反思力,中国的文学艺术就有着更加值得期待的未来。
(摘编自赵启鹏《战争文艺的新时代品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向西东》等登上热播榜首,表明中国战争文艺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
B. 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成长,实际上就是由不自信到从容自信的过程。
C. 中国经济上的繁荣与富足使得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得以建构。
D. 牺牲精神和英雄壮举,战争的意义和对人的影响,都是战争文艺的表现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我国战争文艺作品热播入手论述,分析了中国文艺自信力的来源。
B. 文章列举《红河谷》等作品,阐述了我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创作的嬗变。
C. 文章毫不回避我国战争文艺作品的不足,这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D. 文章由现象阐明观点,层层深入,分析了战争文艺作品热播的经济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争文艺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自信力,就一定不会有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B. 要深入地分析《无问西东》等热播的原因,就不能无视中国经济变化的影响。
C. 当代战争文艺作品展现出自信力,主要是因为没有热衷于简单表现胜利的欢欣。
D. 我国的战争文艺作品要想具有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需要立足本土、着眼全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无友不知己者。后世对此一般有三种理【解析】
其一,没有朋友比不上自己;其二,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其三,不跟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交往。这些理解折射出来的其实是不同的人际交往现、人生价值观。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大家对这几种理解进行讨论。请你写一篇文章参与讨论,阐述自已的观点及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医院为方便病人住院张贴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下面是某校组织学生到曲阜参加“儒家文化之旅:三日文化修学游”活动时,一位导游在孔庙所作的解说词,其中有五处不合解说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亲爱的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孔庙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高兴。③孔庙,又称至圣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贤人尸骸的地方。④两千余年历代的重修扩建,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⑤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1961年列入世文化遗产名录)。⑥庙内苍松翠柏茂密,走在林荫路上,无法窥知庙宇全貌。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⑧瞻仰圣人的陵寝,感受浓浓的儒家文化!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尽心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为轻”三句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表现。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责任,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3)《论语·述而》中经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教育学生时,要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