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

B. 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

C. 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

D.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

2.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3.文中的鲁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1.A 2.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鲁老师是一位子孙不孝、历经人世沧桑、晚年离群索居的老人;是性情高雅、坚守传统文化、呼唤孝道的文化人;他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使人心向善、向美。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开头,BE考核手法,CD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神秘阴森”不恰当,没有“阴森”;C项,“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不恰当,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小说中多次出现某物象或某事物的题目,要求分析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什么作用,注意从环境、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第一处,注意从环境的角度考虑,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第二处,主要从人物的角度考虑,以“七里香花瓣”的凋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第三处主要从主旨的角度考虑,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注意从情节,人物和主旨的角度作答,从情节的角度看,“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的角度看,作为群像,“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从主旨的角度看,“眉间坊人”,谴责鲁老师的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孝道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36名战士完成了“两个一百步”精准挑战一他们从金水桥起点出发,以每步75厘米的步幅,先是正步走,行进一百步,然后齐步走,行进一百步;两百步以后,战士们到达国旗杆南侧的终点位置,全部精准对位,丝毫不差。升旗降旗2500多次,从未有过失误;每天挺立86400秒,保持纹丝不动;冬天,-6℃“不穿棉”,夏天,地表60℃“不穿单”……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们,向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发起挑战,不断创造着奇迹、制造着震撼。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台湾歌星周杰伦唱的《东风破》,它的名字来自古代民间一种曲的形式,叫作曲破,周杰伦唱红了这首歌,古曲《东风破》一定会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曲子;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论语》,紧扣当代人们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于丹深入解读了《论语》,由此《论语》一定会成为人们消除心灵困惑的良药;大型电视节目“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这项活动深受年轻人喜欢,《红楼梦》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一定会成为年轻人的最爱。

①不是周杰伦唱红了这首歌古曲《东风破》就一定会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曲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过18字。

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加剧,农业人口的减少,__________。因此,唤醒当代人继承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是很急迫的。乡村传统文化的遗存不仅包括文物, _________,如老宅子,庙宇、祠堂等,还包括农耕文明中一些日常的劳动工具,例如马车、水磨、犁铧等。这两种虽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但是__________,保留着人们对传统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查看答案

桃花常在诗歌中象征着美好生活,如果想送一幅书法作品给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下列诗歌适宜作为书写内容的一项是

A.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B.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C.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红海行动》有着极高的上座率和极好的口碑,成为2018年春节档影片中的一匹黑马,凭借34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二高票房。

B. 西安交大创办少年班,目的是给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一个更好的因材施教的平台,为国家在高端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的特色道路。

C.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英雄人物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坐标,谁又能否认我们现在就不需要发扬英雄的精神呢?

D. 湘江新区由于致力于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领区,新区内的各产业园都注重以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来创设良好生态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