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此诗写于大和三年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无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下洁白纯净的景象。

B. “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

C. “知君当此夕”中“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

D. 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对其的思念。

2.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1.C 2.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前六句以此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说法错误,“如约”一说无依据,此处友人月下欣赏湖景只是诗人的想象。故选C。 2.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前六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能力。答题时,仔细阅读所要赏析的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具体作答时,先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题干已经确定了赏析表现手法的范围——诗歌的前六句。仔细阅读前六句“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一二句“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是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三四句“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是虚写,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也是虚写,诗人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镜湖。所以前六句使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孝穆,字道和,荥阳开封人。孝穆幼而谨厚,以清约自居。年未弱冠,涉猎经史。父叔四人并早殁, 昆季之中,孝穆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闺庭之中,怡怡如也。魏孝昌初, 解褐太尉行参军,转七徒主簿。大统五年,行武功郡事,迁使持节、本将军,行岐州刺史、当州都督。 在任未几,有能名。就加通直散骑常侍。王罴时为雍州刺史,钦其善政,遣使贻书,盛相称述。 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饥馑相仍。逃散殆尽。 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每岁考绩,为天下最。太祖嘉之, 賜书曰:“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于是征拜京兆尹。十五年,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鮞称藩,来附,时议欲遣使,慎选行人。太祖历观内外,无逾孝穆者。十六年,太祖总戎东讨,除大丞相府右长史,封金乡县男,邑二百户。军次潼关,命孝穆与左长史长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分掌众务。 仍令孝穆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 孝穆抚纳铨叙, 咸得其宜。孝闵帝践祚,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增邑通一千户。晋公护为雍州牧,辟为别驾,又以疾固辞。武成二年, 征拜御伯中大夫,徙授御正。保定三年,出为宜州刺史,转华州刺史。五年,除虞州刺史,转陕州刺史。頻历数州,皆有政績。复以疾笃,屡乞骸骨。入为少司空。卒于位,时年六十。贈本官,加郑梁北豫三州刺史。谥曰贞。

(节选自<周书•列传•卷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B.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C.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 贾琮誉蜇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D.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部/贾琮誉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昆季,兄弟,与手足、昆仲近义,长为昆,幼为季。

B. 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代指入仕为官。

C. 下车,指古代作为殉葬的制造粗陋的车,也指官吏退休。

D. 践阼,亦作 “践祚”,特指皇帝即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孝穆自幼为人宽厚。因为父辈去世早,兄弟之间,孝穆居长,他亲自抚养教育自己的几个弟弟,兄弟之间和睦友爱。

B. 郑孝穆很有治政才能。他任通直散骑常侍时,安抚百姓,招纳流民,每年政绩考核都是最好,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与提拔。

C. 郑孝穆颇具领导才干。军队驻扎潼关时,他独自处理军队的各项事务;对归附朝廷的人士,处理得非常妥当。

D. 郑孝穆深得皇帝赏识。他多次受到嘉奖和加封,最终死于任上。朝廷给予了他很隆重的追封与褒奖的谥号。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饥馑相仍,逃散殆尽。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

梁衡

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它长不高,也长不粗。当年我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工作,常与红柳为伴。它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或白花花的碱滩上。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成细穗状。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有一房之高,一抱之粗。它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扫着湛蓝的天空,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在部队上曾是一个营教导员,他给战士讲课,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我突然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名曲《天净沙》,不觉在心里叹道: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

那天采访完,我在寺上吃晚饭,大块的南瓜、土豆、红薯特别的香。他们说,这是自己种的,只有地里施了羊粪才能这样好,山外是吃不到的。饭后,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寺里突然冷清下来。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然后落到了墙外的林子里。人去鸟归,万籁倶静,我突然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结尾引出红柳树,第2段便谈红柳树;第2段未尾引出长城保护站,第3段便谈长城保护站,上下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

B. 作者对古寺旁的红柳的描写形象鲜明,缘于作抓住了这棵红柳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并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

C. 作者既对站长老刘给予了重点介绍,又对长城保护站其志愿者及僧人的活动进行了描写,这是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D. 作者描写古寺旁高大的红柳树,是为了赞场红柳树坚韧的生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写老刘是为了村托红柳树高大的形象。

2.文中的红柳树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

 

查看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 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C. 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D. 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都要较前代有增长,才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B. 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 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D. 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态创新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B. 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C.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D. 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重要区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热点概念有:

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②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③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④青年担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读了上面四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一到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