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漠里的陪伴

余显斌

沙漠里,不只有浩浩黄沙,有硕大的夕阳,有如血的晚霞。这儿,还有干旱,有酷寒,有寸步不离的死亡,步步紧逼。

他,此时就被死亡纠缠着。

陪伴着他的,只有一匹识途的老马。

夕阳将落,浮荡在地平线上,如一轮浑圆的车盖。他和那匹老马,踽踽而行,恍如两只小小的蚂蚁,粘在天边,在夕阳的昏黄中,愈行愈远。

本来,还有一匹小马的,是老马才生不久的小马驹子。

这个小家伙,不知道沙漠的凶险,艰难,它跳跃着,奔跑着,伸长脖子对着落日咴儿咴儿地鸣叫着,声音稚嫩如草。然后,又跑到老马跟前撒娇,用脑袋抵着自己妈妈的身子,在老马停下时,它会贪婪地吸着奶水,吃饱了,会狠狠打几个喷嚏。

小家伙蓝蓝的眼睛如两汪水,干净得能照见人的影子。

可是,一夜醒来,小马却死了,倒在那儿,鲜血淋漓的,显然是被狼咬死的。沙漠上,有一种狼,凶狠无比,常常深夜袭击行人,以及骆驼和马匹。

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老马围着小马,轻轻地嗅着,不停地喷着鼻子。

当它明白,小马再也难以站起来时,它的眼睛里,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浑浊的眼泪。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马儿流泪,他的心沉沉的,如同压着一块石头。他轻轻拍拍老马,叹了一口气。老马仰起脖子,对着长空,咴儿咴儿叫着,声音苍凉,忧伤,犹如那轮落日一样悲壮。

然后,它低着头,伴着他上路了。

它不再叫,沉默地走着,沉默得如一块白色的石头。

夜晚,面对那轮如水的月亮,它会仰起头,久久地望着,眼眶里竟然滴出泪,湿湿地打湿了睫毛。

他望着,再次叹口气。

没水了,他拿着水壶,靠近老马,去挤出马奶来。

老马回过头,望望他,没有动静。

沙漠的夜晚,冷得直渗骨头。

他喝罢马奶,卧在那儿,蜷着身子。

月亮越升越高,将沙漠照射成一片月光的湖,照成一片琉璃的世界。

突然,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忙抬起头,发现老马站起来,向他慢慢走近。他吓了一跳,不知道它想干什么。老马的眼睛里,一片清光,慢慢卧下来,卧在他的身边,就如过去卧在小马身边一样。他的身子,渐渐暖和起来。

他轻轻摸摸老马的头,长叹一声。

当又一个黄昏来临时,在老马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水——在一个沙丘的后面,有一片胡杨林,那里有一条水,沿着草地的中间缓缓流过,白亮得如银子一般。他流着泪惊叫着,扑了过去,俯下身子“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水进入喉咙,身体的每一个毛孔中,此时都仿佛有一种水意在清凉地弥漫着。他幸福地连打几个嗝,抬起头,却不见了那匹老马。

他急了,跑上沙丘,看见老马跑了,一直向来路跑去,在夕阳下越跑越远,最终跑成一个小小的点,消失在暮色里。

他喊了几声,声音在暮色里扩散着,空空的。

在林子里,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

他找到几个人,掏了钱,组织一支队伍,重新进入沙漠。当时,为了逃出沙漠,他将所有的货物都藏在沙漠中,现在,必须找回来。

几天后,队伍经过小马死去的地方,他惊呆了。

小马的尸体旁,卧着一头老马,头垂着,长长的鬃毛纷披着,正是那匹老马。他大叫着,跑过去抚摸老马,老马却一动不动,依偎在小马的身边——已经死了。

他这才明白,在小马死后,老马是带着怎样的痛苦和悲伤,一步步将他带出绝境,找到水源的。但是,强烈的思念,让它无心喝水,它带着一颗绝望的心,再次回到小马死去的地方。

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现在,它可以永远地守在自己孩子的身边了。

这叫什么?这是人类常说的忠诚和爱吗?

他垂着头,突然跪下。这一刻,他感觉到自己的良心受到沉重一击。

原来,小马不是狼咬死的,是他杀死的。当时没水,他想,只有杀死小马,自己才能喝到属于小马的那份马奶,才能走出沙漠。

(选自2016年3期《小小说大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语言简练,多用短句,甚至独立成段,这有利于营造气氛,增强感情,且使文章意蕴深刻。

B. 小说善于细节描写,如小马的活泼可爱,老马对月的眼泪等,都刻画得细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 小说中的“他”身处绝境,但不言放弃,终于走出了沙漠,展现出一种无比坚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D. 小说以“沙漠里的陪伴”为题,一语双关,既指老马对“他”的陪伴,也指老马最后以死对小马的陪伴。

2.小说第一和第四自然段的环境描写非常精彩,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有人却认为这一段不多余,不能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 C 2. ①写出了人和老马在沙漠中的渺小,表现他们生存的艰难,为人因求生而杀死小马的情节做了铺垫。②极写沙漠的壮丽与残酷,为下文老马的悲壮故事设置了典型的背景空间,奠定了文章凝重的叙述基调。 3. 答案示例:(一)应该删去。①结构上,这样安排使得故事戛然而止,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②情节上,小说已经做了多处伏笔,如一夜醒来,小马死了,人和老马却没被惊动,(或“他”的多次叹息,或老马走近,人却吓了一跳所表现的心虚)足以说明小马的真正死因。③形象上,已经塑造出一个丰满的老马形象,它忠诚无私,闪耀着母性的光辉。④主题上,已揭示了人的自私与残忍,而且“他垂着头,突然跪下”,也说明了人的忏悔和反省。 (二)不应删去。①删去后,情节不够完整,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跪下,且“良心受到沉重一击”。②形象上,“他”杀死小马恰好与老马对“他”的陪伴形成鲜明对比,更利于表现人的自私残忍,老马的忠诚无私。③主题上,对小马死因的解释更突出了小说主题,以老马的忠诚无私来批判人的自私残忍。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小说中的“他”为了求生,杀了小马,正表现人的自私与残忍。“他”为了喝到老马的奶走出沙漠而残忍杀死了小马,老马却强忍失去孩子的悲伤与痛苦,一步步将“他”带出沙漠,彰显出动物的忠诚,也揭露人类的自私。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中的“真”

王立刚

看西方的画论史,“真”一直是一个最为主要的范畴。西方的绘画,要么去外部求真,要么钻到“自我”里面求真,是非此即彼的。当西方人面对中国绘画时就陷入到一种巨大困惑之中。中国画既好像是对自然的模仿,但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受。而且中国画从古至今,似乎没什么明显变化,20世纪的作品中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与宋元画家的风格关联。

宋元之际,原来的写形追求逐渐被放弃,代之以写意的旨趣。当然元画和宋画的确在整体上有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形成明显的断裂,对于中国艺术史也不是非常关键的。形似与写意,客观真实与主观体验,对象与自我,世界与心灵,它们之间的张力或者矛盾,早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哲学,就已经处理了。自从先秦以来,就调和了自然与心灵,否认二者存在认识论上的鸿沟。庄子就说了,即便是鱼类的快乐,他也是能感受的,“我知之濠上也。”这种独特的主客感通的认识论,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并且运用到了六朝以来的画论中。所以,中国的诗人和画家从来不认为,内在和外在是绝对割裂的,感觉和对象是绝对割裂的,像笛卡尔和贝克莱担心的那样,我们的心灵会被感觉所欺骗,被困在感官的盒子里,这种焦虑从不会在中国画家心中产生。

其实,形似与传神在中国绘画中根本不是一对对立的范畴。形似这个问题,虽然在中国绘画中的地位低,但是它却不是一个和传神相对立的范畴,写形是一个画家必经的阶段,即便像米芾、苏轼这样强调灵感和即兴的画家,也不会否定必要的练习和描摹写生的阶段。形似当然不是最高的追求,但却是更高追求之前必经的阶段。

在北宋诞生了一个新的术语来品评绘画,那就是“理”,虽然北宋之前也有人使用,但只有在北宋由于新儒家的崛起,“理”几乎取代了“道”,成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最高级的文人画也是探求万物之理的。卜寿姗对这个范畴给予很大关注,并认为这可以支持形似观念的盛行。但儒家的理和西方的那种真确并不一样,苏轼等画家重视理,并不等于他们追求客观的再现,恰相反,理必须是个人“体会”出来的。

这种体会,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千差万别。所以,苏轼的枯木怪石、赵孟頫的山水、八大山人的鱼鸟,哪个更真实?在中国传统的语境里,这些大画家对世界的表现都“同样真实”,他们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既是形似,也是神似。  

在中国文人看来,个体性、具体性从来就不是把握道、理的障碍,而是捷径。因为中国画的“真”不是标准化的,只能是个人化的,而且既不在物,也不在心,而是在心物之间,是一种物我的感通和交融。

(《美术报》2018年2月24日,总第1265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绘画不是去外部求真,就是去“自我”求真,而当西方人面对中国绘画时,就感到了困惑。

B. 中国画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受,而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

C. 中国画从古至今,似乎没什么明显变化,与西方绘画相比,这是中国画的不足之处。

D. 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画家调和了自然与心灵,所以心中从不会产生焦虑情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形似(写形)与传神(写意)的关系,来讨论中国画中的“真”这一话题。

B. 文章在论证中以较多篇幅来阐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这是理解中国画中的“真”所必不可少的。

C. 文章开头通过中西方绘画理论的对比,揭示出中国画中的“真”的具体内涵。

D. 文章对苏轼等大画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以此证明中国画的“真”是个人化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元之际,写意的旨趣逐渐取代了原来写形的追求,可见中国绘画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B. 形似与传神在中国绘画中根本不是一对对立的范畴,这与西方绘画对“真”的理解确有不同。

C. 形似是更高追求之前的必经阶段,因此单纯地追求神似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D. 中国的大画家们通过形似和神似来把握道和理,从而以自己的方式来真实地表现世界。

 

查看答案

写作

材料一:专家说,如果从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培养行动。而这也是众多家长的心理。近年来,随着孩子的培训“起跑线”不断提前,一批批早教机构应运而生,一群群几个月大的婴儿每周按时和爸爸妈妈去“上课”;英语、画画等培训教育的年龄也在不断提前。

材料二:据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三天。如此专注,不知者或以为痴,却是成就事业的必然。

材料三:人材贵乎善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南宋李伯玉奏疏(注:童子科,科举考试中特为少年应试者所设的考试科目)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一下你的感悟和看法。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这个句子按要求改写,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委婉的语气:_______________

(2)强烈的语气: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不得体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请找出五处并加以改正。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9月24~30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

    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等。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7年9月16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比早已_______的高铁,作为我国铁路另一高科技发展方向的重载铁路却一直_______。近日,由国家能源集团主办的首届重载铁路新技术新装备展览会在河北沧州举行,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进入展厅,中央的大尺寸沙盘首先映入眼帘,直观清晰地展现了国家能源集团铁路集疏运系统的地理分布。展厅中最_______的是由三节车厢组成的机车模型,它就是“神华号”十二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存在开关寿命低、故障率高、智能化程度低等缺陷,为此,神朔铁路分公司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该装置能实现列车无感知过分相,对重载铁路的运能提升、降低设备故障率和司机操作强度、提高车—网匹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铁路牵引供电技术新纪元,值得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家喻户晓   无人问津   有目共睹   万古流芳

B. 脍炙人口   鲜为人知   有目共睹   大书特书

C.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引人注目   大书特书

D. 脍炙人口   无人问津   引人注目   万古流芳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呈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B.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全面表现了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

C. 本次展览会围绕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表现。

D. 本次展览会以“科技前行智慧重载”为主题,对我国重载铁路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了全面呈现。

3.下列在文中波浪线初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便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B. 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也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C. 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D. 展览中的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则是本次展览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