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经营者借助微信渠道来发展下线...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经营者借助微信渠道来发展下线成员,暴露出微商管理仍存不足,传销披着微商的外衣大行其道,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②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发生“舆论反转”现象。公布后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南辕北辙

③没有“明心见性”的澄明理性,不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自然不能有如林先生这样光风霁月的洒脱磊落的胸怀。

④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⑤不同国度的写书人、译书人和读书人,形同陌路,因为一场场朗诵会、座谈会、读书会和签售会而聚到一起,丰富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⑥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A. ②⑤⑥ B. ①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大行其道: 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②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③光风霁月: 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④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后逐渐萎谢的花,后多比喻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使用正确。⑤形同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似是而非。⑥方兴未艾,正在兴起,还没有停止,“正”与“方”重复。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据所提示的情境,补齐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鸟儿惊飞林中悲鸣来渲染蜀道荒寂凄清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遭遇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3)《劝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瑭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①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①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 遂杖彦英而砺。  谢:感谢

C. 今大辽始得中国  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D. 至栾城崩  崩:指古代帝王死。

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B.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C.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D.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 张砺遇事总是讲直话,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C. 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要用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言。

D. 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杀害张砺。虽经麻答抢救,张砺仍然伤重致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

(2)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G7就这么“解体”了吗?

6月9日,第44届西方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惨淡落幕。作为东道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峰会达成了一份呼吁自由、公平和互利贸易的联合公报。提前离场、急忙飞往新加坡的特朗普几乎在第一时间反击,宣称将不会签署该公报。

早在先于领导人峰会召开的G7财长会议上,美国征收钢铝关税做法就已经引发了众怒。法国财长勒梅尔还公开提出了目前的G7沦为所谓“G6+1”,即西方六国对阵美国的分裂局面。

客观而言,如果将所谓“G6”和美国分别放在国际关系天平的两端的话,美国仍掌握着更多的砝码。无论是经济总量大于其他六国综合的绝对优势,还是为其他六国提供的安全保障,特朗普政府的确握有最大的话语权。

因此,并不是所谓“G6+1”的问题,反而是“G1+6”的问题;并不是西方各国合力制衡美国,而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正在拖累西方,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与秩序制造着不确定性。

虽然在面对特朗普的贸易大棒时的G6或许可以“同仇敌忾”,但出于国际议题以及国内事务上的不同诉求,很难想象G6或者更为广泛的西方世界会“铁板一块”,比如日本或者刚刚组建新政府的意大利在对美态度上一定不同于英法德,而英法德内部也存在微妙而致命的差异。

(选摘自2018年06月11日《新京报》,作者刁大明)

1.“G6+1”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请作分析。

2.作者提出“G1+6”命题,其根据是什么?请作简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6分)

2.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分)

3.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还真该插一杠。试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8分)

4.下列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4分)

E.当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很愤怒。

A. 小说情节不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B. 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 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 小说以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