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郑处诲:太和八年登进士第。上都:今陕西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 “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 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 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 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 CE 2. 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E项,“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瑭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及敬达败,砺入契丹。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①好掠人财物子女。今必杀汝!”趣令锁之。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①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 遂杖彦英而砺。  谢:感谢

C. 今大辽始得中国  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D. 至栾城崩  崩:指古代帝王死。

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B.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C.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D.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 张砺遇事总是讲直话,辽太宗非常器重他。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C. 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要用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言。

D. 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杀害张砺。虽经麻答抢救,张砺仍然伤重致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

(2)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G7就这么“解体”了吗?

6月9日,第44届西方七国集团(G7)领导人峰会惨淡落幕。作为东道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宣布峰会达成了一份呼吁自由、公平和互利贸易的联合公报。提前离场、急忙飞往新加坡的特朗普几乎在第一时间反击,宣称将不会签署该公报。

早在先于领导人峰会召开的G7财长会议上,美国征收钢铝关税做法就已经引发了众怒。法国财长勒梅尔还公开提出了目前的G7沦为所谓“G6+1”,即西方六国对阵美国的分裂局面。

客观而言,如果将所谓“G6”和美国分别放在国际关系天平的两端的话,美国仍掌握着更多的砝码。无论是经济总量大于其他六国综合的绝对优势,还是为其他六国提供的安全保障,特朗普政府的确握有最大的话语权。

因此,并不是所谓“G6+1”的问题,反而是“G1+6”的问题;并不是西方各国合力制衡美国,而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正在拖累西方,为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与秩序制造着不确定性。

虽然在面对特朗普的贸易大棒时的G6或许可以“同仇敌忾”,但出于国际议题以及国内事务上的不同诉求,很难想象G6或者更为广泛的西方世界会“铁板一块”,比如日本或者刚刚组建新政府的意大利在对美态度上一定不同于英法德,而英法德内部也存在微妙而致命的差异。

(选摘自2018年06月11日《新京报》,作者刁大明)

1.“G6+1”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请作分析。

2.作者提出“G1+6”命题,其根据是什么?请作简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说。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银行职员与我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6分)

2.小说开头通过对银行职员的外貌描写,展现了他是一个细心谨慎的人,那么,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他的细心谨慎?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分)

3.从银行职员的角度看,的确不该插一杠,但从小说艺术构思的角度看,还真该插一杠。试探究作者这样设计的艺术价值。(8分)

4.下列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4分)

E.当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他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这一细节意在表明他对很愤怒。

A. 小说情节不很复杂,但在构思上,以矛盾误会为主要内容,以对话、辩论为主要表述方式,这样也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与吸引力。

B. 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默默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 银行职员默默地了解了真相,暗中对男孩进行保护,并将对作恶的流氓予以惩处,这都表现了他的严谨细心还有善良。

D. 小说以的视角展开故事,巧妙地通过的同情逐步展现了男孩遇到的困境,通过的误会,逐步展现了银行职员帮人解困的责任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而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背诵的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已经滚瓜烂熟的记忆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巩固基础。心理学家对此也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有一大特点: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将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就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不少古诗文的背诵篇目,作者认为加大古诗文背诵的力度不是负担而是捷径。

B. 此次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虽然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背诵篇目,但与我国自有教育以来就要求考生必须把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相比,还是很少的。

C. 教师要有意识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朗读活动,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

D. “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最初的记忆”,这些都是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章举顾炎武、戴震、梁启超、王国维的事例意在说明我国传统教育对背诵很重视,学生背诵水平高。

B. 文章第四自然段引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话强调教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背诵活动,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背诵效率。

C. 朱光潜、赵元任的学习经历都有力说明儿童时期的“听觉”记忆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儿童只有通过“听”,才能背诵优美古诗文。

D.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最初的记忆与后来的形象有关联,最初的东西记得越牢固,以后的形象就会越容易记住。

3.下列对原文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中课程标准增加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越多,学生长远的学习就越轻松。

B. 参与背诵活动的感觉器官越多,背诵的效率就越高。

C. 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发挥得越大,儿童的背诵潜能就发掘得越深。

D. 最初的记忆越牢靠,往后记忆的基础就越牢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4月16日晚间,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禁令,称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而中兴产品有大量进口自美国的元器件,尤其是芯片,中兴将因此蒙受巨大损失。这次事件,有关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缺“芯”之痛被无限放大,这也是中兴通讯之所以被制裁后“很受伤”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美国政府之所以对中兴通讯开出如此重大的“罚单”,源于中兴通讯违反了美国的相关法律以及双方的“约定”。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感受最深的方面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