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历史文化滋养当下
今年元旦,一部系统展现中国文物体系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开播,牵引观众目光跨越华夏大地八千年历史;正月初一,一部演绎中国历史传统诗词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火爆荧屏,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带领观众传唱中国的历史精神。这些与历史有关的文艺创作,都遵循了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了真实的文化精神,用影视作品对过往优秀事物进行了梳理与传扬,以此激起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进一步增进了人们面向未来的共识与期待,作品本身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人类历史的每个发展时代,都必然自过往的岁月行进而来。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经历与精神,会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当下的选择。在历史给予的力量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在与历史的对望中看清来路、认清自己,在对历史的推动中完善进步、创造未来,是历史的意义,也是当下的担当。对历史怀有同情之理解,于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更是艺术之花得以绽放的重要通途。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素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看重的原则。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彩色电视开创与发展时期令无数观众津津乐道的《唐明皇》《雍正王朝》等,到二十世纪以来在新旧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环境下依然脱颖而出的《孔子》等,真实的历史框架总是能给艺术带来丰厚的创作土壤,为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与认真思考,与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产生掷地有声的心灵回应。
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寻求宝贵的历史价值,为艺术审美带来丰富的精神感触,为社会发展带来崇高的文化气质,这是第二重值得历史题材创作者积极探索的话题。古代历史题材中那些或风骨高洁,或胸怀天下,或壮志凌云,或故土情深的人物形象,近现代历史题材中那些舍生取义、一心为公、为国牺牲、为民捐躯的英雄精神,当代历史题材中那些视野开阔、自信开放、不断创新、追求理想的时代场景,在《闯关东》《十月围城》《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影视剧里,在《金山》《千年菩提路》《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纪录片里,在《朗读者》《信·中国》《经典咏流传》这样的综艺节目中,实现了对当下的有效融入,完成了与当下的有效对话,让今人的精神受益于历史文化的滋养,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中国。
了解真实的历史源流,不忘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展现真实的历史华章,传承并弘扬优秀的文化脉络,为中华民族带来身份认同的增强,为中国民众带来凝聚力的提升,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的重要共识。
(作者:张梓轩,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国宝会说话翼经典咏流传》是因与历史有关而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文艺创作。
B. 当下的选择一定会受到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经历与精神的影响,尽管会程度不同、方式各异。
C. 所谓历史的意义和当下的担当便是在历史中汲取营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看清来路、认清自己,完善进步、创造未来。
D. 艺术之花得以更好绽放的途径是对历史怀有同情和理解,在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优秀节目引出要讨论的话题:如何让历史滋养当下。
B. 第二段用严谨的道理和典型的例子论述了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一个原则: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
C. 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是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二个原则,作者在第二段从古代、近代、当代,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方面用典型的例子加以论述。
D. 本文开头引出“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据真实的文化精神”的观点,然后在二三段进行论证,最后一段总结。结构严谨、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的原则应该是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素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
B. 在《闯关东》《千年菩提路》《信·中国》等影视作品中,都实现了历史对当下的有效融人,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有效对话。
C. 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不仅要展现与弘扬优秀的历史华章与文化脉络,还要还原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
D. 那些口碑不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之所以不受受众的欢迎是因为创作者没有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真实的文化精神。
大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了英国诗人约翰﹒唐恩的诗句“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敲响”;更于其后写下引人思考的名句,“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在人与人的相守相望中,我们要强大自身,才能不一味依赖或攀附;才能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凝聚起更大的力量。
就此,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作文:
近几年,广场舞已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大妈甚至“舞出”了世界影响。一位外国大妈说:“很佩服中国大妈的自信和勇气,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不过伴奏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在我们国家,建筑工地都要测量噪音,违规是要受处罚的。”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时评类的文字。
要求:明确你的观点;至少从两个方面评论;联系两个典型而鲜活的实例。
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烟尘誓扫还金阙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副对联写的是哪位南宋诗人?________
阅读下面这段关于“潮汐车道”的文字,提取出三个关键词语,且必须是四字短语。
道路交通存在一种“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而晚上则相反。在此背景下诞生了“潮汐车道”解决方案,即在交通导流改造中采取可变车道的方式进行交通组织: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则相反。但通常情况下交通道路标志是固定的,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实现车道可变呢?交警可根据现场交通情况,通过手持遥控器,控制可变分向行驶车道标志随时调整车道行驶方向;也可以提前在程序中输入固定标志转换的时间,由它自动变换;控制中心还可以通过仪器监控路口路况。适时使用远程控制手段对标志牌进行控制;也可以将隔离带变为通过遥控器控制的可移动隔离带……国内最早实施这一缓解交通拥堵手段的城市是乌鲁木齐,此后石家庄、杭州也相继开通“潮汐车道”。而交通拥堵状况最严重的北京,也在今年9月12日开通了首条“潮汐车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笛声
胡念邦
①有—种笛声已经被我遗忘很久了,是中国的竹笛,又短又细的那种,不是舞台上的表演,是三十多年以前,在深秋和初冬的夜晚,在冷清的门洞里,一个少年面对着寂寥的夜空,面对着荒凉的街道在吹奏。
②这是一条贫民聚居的老街,在这条街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源自贫穷。
③我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少年、度过了我的青年。在这里我尝受过饥饿、尝受过寒冷、还尝受过被剥夺被遗弃的那种伤痛,同时我还享用过另外一种东西。也许可以说,我所享用的是生活里温馨的那—部分,可这样说显然远远不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我很难说清楚,我只有在老街才能享用到它。
④夜晚是从家家户户简陋的晚饭开始的。在这条街上,每家每户的食谱几乎都是一样的。每一棵白菜、每一块豆腐、每一滴花生油、每一两玉米面,都是定量供给。可越是这样,我们越是重视对饭莱的品尝。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做来吃这顿清汤寡水的晚饭。常常饭还没有吃完,天就完全黑了下来。拉亮十五瓦的电灯,挂上厚厚的缀着补丁的棉窗帘,这样家与外部世界似乎就完全隔离开了。不用出门,我也会想象出屋外的荒寒。阒无一人的街道、孤零零的路灯、幽暗的街角一只猫倏忽而过,所有的门窗在沉睡。深夜在八点钟就已经来临了。
⑤就在这时,突然响起了笛声。这笛声不做任何试探,只第一声就穿透了冷冻的空气,紧接着一连串响亮、短促、跳跃着的音符组合成欢快的旋律,沿着斑驳的墙壁盘旋而上,响彻了老街空旷而灰白的天空。这是那首著名的民乐曲《喜洋洋》。随着欢快的乐曲,一种崭新的洋溢着喜悦气氛的生活骤然间自天而降。老街一下子被这种生活照得明亮通透,仿佛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喧闹声,有许多人正欢笑着涌向街头。这笛声在房屋与街面之间、在台阶与墙角之间、在树与树之间自由婉转地回响。这笛声把老街带入了一个神奇之境。乐曲起始的快板像是轻捷的风,在沉寂的院落吹动、在衰败的门洞吹动,吹拂着老槐树干枯的枝条。随后乐曲转入慢板,像是温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破旧的门窗、抚摸着暗淡的灯光、抚摸着老街夜晚的落寞与荒凉。
⑥这是住在和兴里大杂院里的三胜吹的,三胜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吹笛子。我不记得他在别的时候吹过笛子,在春天、在夏天、在清晨、在整个白天,我都没有听他吹过笛子,他只在深秋的夜晚和初冬的夜晚吹。在这种季节,几乎每一个晚上,这个矮个子少年准时走出他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拥挤不堪的家,走下陡峭阴暗的楼梯,站在和兴里冷清的门洞口吹笛子。他从来没有吹过别的曲子,他只吹《喜洋洋》。他每天晚上反复吹奏的只是这支曲子。我至今不知道,三胜为什么只在这样的晚上吹笛子,他为什么只吹这一支曲子。住在这条街的人们都喜欢这笛声。邻居们当着三胜的面对他的吹奏夸赞不已。如果有一个晚上听不到他的笛声,就会有人去问他。
⑦三胜用他灵巧的嘴唇和双手,用—根小小的竹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欢乐情绪,契合了老街某种深在的生活感情。这笛声传达出了无望之中的盼望、破灭之后的梦想。也许没有谁会意识到这一点,然而欢乐的生活情绪无疑是老街人们每时每刻的所想所求,哪怕只是一晚上、只是一小时,哪怕只是来自一首乐曲的些许抚慰,也足以让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老街的邻居们,请原谅我说起这一切。 ⑧每天晚上我都等待这笛声,倾听这笛声,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娱乐、没有书读的日子太枯干。我从这笛声中还听到了另外—种声音,尤其是当笛声停止、无边无际的空旷重又在老街降临时,这种声音就在我心里嘹亮起来。我始终说不清楚这是—种什么声音。
⑨听着悠扬的笛声,母亲在默默做着手工活,缝制出口的高级羊皮手套。昏黄的灯光把她瘦弱的身影映照在窗帘上。她的手指已经变形,她终日操劳不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不知道今天晚上老街的窗户上映照出多少母亲劳碌的身影,可我知道这条街上所有的母亲都和我的母亲—样,一直在坚韧地生活着。
⑩寂寞的夜晚,苍凉的街道,我的老街正如诗句里所说的那样是“天空的一道伤口”。三胜——这个在贫穷中长大的孩子面对着这道伤口在吹笛子。
今天,老街的邻居们都住进了高层商品楼,三胜也不知到哪里去了。但老街的笛声并没有离弃我,如今听到这沿着岁月的街道传采的笛声,我明白了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是什么。当我走过一条条灯火辉煌、高楼林立陌生的宽阔大街,满怀疲惫地走进家门,在我把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我就又回到了老街,听到了那消逝已久的遥远的笛声。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从对笛声的“遗忘”写起,笔端满蓄愧疚、追悔与遗憾的情绪。
B. 饭菜简陋,人们却尤为“郑重其事”,老街居民的生活态度甚是可贵。
C. 贫穷、矮小的三胜面对老街的伤口吹奏欢乐的乐曲,他是勇敢无畏的。
D. “脸伏向枕头的那一瞬间”,笛声响起,老街的温暖是作者心灵的安抚。
E. 本文的语言真切细腻,隽永如诗,若流淌的溪水,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2.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是怎样描写笛声的?请具体分析。
3.作者为什么写笛声中劳作的母亲?
4.结合全文,说说“被我当初享用而现在已经失去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