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针对社会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肆批判,看似针砭时弊,实则拒绝承认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努力。

②抄袭是对学术、文艺生态的粗暴破坏。但是有一些公众在为抄袭者辩护,民间甚至还有“天下文章一大抄”这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扭曲的价值观。

③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④近年来,网络购物已成为广大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方式甚至首选方式。维护网络购物秩序,首当其冲的是要维护网络购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我们必定能够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⑥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激战正酣。在备受世人瞩目的揭幕战中,东道主俄罗斯队兵不血刃,以5:0的比分轻松战胜对手沙特队。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②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完美之至。此处褒贬失当。④首当其冲:处在重要地位,最先遭受冲击。不能把这个成语混同“首要”“首选”,此处望文生义。⑥兵不血刃:未经战斗就取得胜利。“以5:0的比分轻松战胜”不是“未经战斗”,不过是赢得轻松,此处不合语境。①针砭时弊: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使用正确。③锱铢必较:对锱和铢这样微小的量都要计较。形容斤斤计较。使用正确。⑤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使用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②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

上面两则材料都提及好恶对人的影响。修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修炼自我性情,控制情感好恶。

(1)材料①通过分析个人的情感好恶影响___________,论述修身对___________的重要作用。

(2)材料②通过分析执政者的情感好恶影响___________,论述修身对___________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两次用桑叶来比喻女子,喻容颜亮丽的句子是“________”,喻容貌衰减的句子是“________”。

(2)陆游的《书愤》中表明自己大志落空、人已苍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子张》中,孔子弟子子夏认为只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仁德就在其中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其廿九)

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载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喳无昼夜,羽徼复相惊。

拳局竟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注]①垂拱三年(农历丁亥年),武则天欲袭击吐蕃,陈子昂上书谏阻,同时写下此诗。②瞳:yl,天气阴沉。③泰阶平:天下太平。④孽着: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一开篇就明确指出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郑重严肃,类乎史笔。

B. “阴风劲”“泄云生”“无昼夜”“冰雪行”等词语都渲染出行军环境的恶劣。

C. 诗歌中间部分,诗人发挥想象,铺叙出征将遇到的艰难险阻,属于虚写。

D. 诗人反对出兵,但因害怕触怒皇帝而畏首畏尾,只好借景抒情,抒发感慨。

2.诗歌末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献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才望出武帝之右。居文帝丧,哀毀过礼,杖而后起。左右以稻米干饭杂理中丸进之,攸泣不受。太后自往勉喻,常遣人逼进饮食。司马嵇喜亦谏之,喜躬自进食,攸不得已,为之强饭。

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时王家人衣食皆出御府,攸表租秩足以自供,求绝之。前后十余上,帝不许。攸虽未国,文武官属,下至士卒,分租赋以给之,疾病死丧赐与之。而时有水旱,国内百姓则加振贷,须丰年乃责,十减其二,国内赖之。迁驃骑将军,开府辟召,礼同三司。降身虚己,待物以信。时驃骑当罢营兵,兵士数千人恋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还攸兵。

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及丈帝寝疾,虑仗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临崩,执攸手以授帝。及太后临崩,亦流涕谓帝曰:“桃符性急,而汝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属汝,勿忘我言。”

及武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攸。中书监荀勋、侍中冯紞皆谄谀自进,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为嗣,祸必及己,乃从容言于帝曰:“陛下万岁之后,太子不得立也。” 紞又言曰:“陛下遣诸侯之国,宜先从亲始,亲莫若齐王。”帝既信勋言,又纳紞说,太康三年乃下诏命齐王之国。攸知勒、紞构己,愤怨发疾,乞守先后陵,不许。帝遣御医诊视,诸医希旨,皆言无疾。疾转笃,犹催上道。攸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辞出信宿,欧血而薨,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八》)

[注]①岐嶷,形容小孩才智出众、聪明特异。②武帝,指晋武帝司马炎,乃齐献王司马攸之同母兄。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攸泣不受     夜缒

B. 攸虽未国     斯天卞民至焉

C. 还攸兵     今君亡赵走燕

D. 而汝兄不慈   君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攸才望出众。幼时就十分聪明,长大后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乐于施人,爱读经籍,能写文章;深受文帝喜爱,多次差点成为太子。

B. 司马攸极具孝心。文帝去世时,他悲伤超过礼数,身体毁伤,太后亲自前往劝慰,并常派人逼他吃饭;司马嵇喜也进谏并亲自奉上饮食。

C. 司马攸深得人心。受封齐王后总管军事,安抚朝廷内外,受到拥戴;晋的百姓遭遇旱涝灾害,他赈济借贷,收回时减免两成,受到仰赖。

D. 司马攸结局悲惨。他的父母都在临终前嘱托武帝善待司马攸,而他仍然遭到小陷害,受到皇帝猜疑,被命令前往封国,最终呕血而死。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晚年,诸子并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内外,皆属意于仗。

(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在坡上吃草

侯春

这天,村主任陪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下乡,转到半山腰,领导内急,放眼四顾,都是茂密青翠的庄稼地,只不远处有一简易的茅草棚。领导寻思那可能就是个山厕,三步两步紧赶过去,推开竹门。正要解皮带,却听到里面有响动,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是老三吗,咋这么快就回来了

领导赶紧退出来,随后赶来的村主任忙说,这是村上的特困户刘老三的家。

这样的屋子还住人?领导皱了皱眉头,仔细打量,那草房是“千脚杆下地作墙壁,稻草盖上当屋顶”。加上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已岌岌可危。屋前的空地上,几块规则不一的黄石垒起一个灶台,灶台上坐一口铁锅,也没锅盖,日晒雨淋,锅沿如狗啃过。锅底残留着黄褐色的锈水,像刚耕过的稻田,浓稠而浑浊。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贫困户,工作咋做的啊。领导半是感慨,半是责问。

村主任忙解释,其实刘老三也不懒,只是他老婆有病,儿子尚小,人又老实巴交的,没什么找钱的门路。不过冬春荒救济、逢年过节慰问,上面都考虑到了他的。

光吃救济哪行!领导重重地叹了口气。

这一声叹气就换来了两头肥滚滚肉嘟嘟的母牛。

原来县上开展“1+1”结对扶贫活动,那天来的领导是县畜牧局局长。局长回去后,决定与刘老三结成对子,定点帮扶。那两头牛就是局长亲自送上门的。局长说,这牛是西门塔尔肉牛,母的,一年下一头崽,喂两年就可以卖了。一头牛能卖三四千哟。有这两头牛,两三年后,你就可以盖新房了。局长打开一个塑料袋,抓起一把形状像没脱壳的麦粒但体积要小得多的东西,说,这是黑麦草种,你撤在山坡上、田边地头,二个月就长尺把深。这草跟韭莱一样,割了长,长了割,种一次,可以喂好几年。局长边说边比划,刘老三边听边笑,那笑,比四月里的牡丹花还鲜艳。晚上,刘老三刚躺下又爬起,光着脚走出茅屋,望望星光闪烁的天,瞅瞅磨牙反刍的牛,不知是兴奋天上掉馅饼了,还是怕被人来“顺手牵牛”,折腾了一宿没睡。

村里人说,刘老三这下该过上好日子了。

刘老三也这样想。牛一年下两头仔,一头卖4000元,就是8000元。8000元!刘老三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那该蘸着口水数多少下啊。想到这,刘老三不禁笑出了声,眼中满是喷香的酒菜鱼肉及一家人开怀享用的场面。

全家人为着那幸福的憧憬忙了一整天,在茅屋旁搭起了牛圈。刘老三对老婆儿子说,这两头牛是全家人的命根,不能有丝毫闪失。

于是,每晚刘老三都要离开热被窝,在牛圈旁支个凉床守夜。刘老三的老婆每天割一大背篓草料回来,才能满足牛的胃口。儿子小山骑着牛与太阳一起上坡下山成了村子一道独特的风景。牛背上的小山,左手牵牛绳,右手扬牛鞭,牛“哞”一声,他咯咯地笑几声,脆生生的笑声惊飞了树梢麻雀。

可是小山脆生生的笑声很快被一些声音淹没了。

刘老三一家都被这两头牛套牢了。有人说。

他们天天和牛一起吃,一起睡,全身都是牛膻味,哈哈,刘老三家有五头牛了。有人打趣说。

也有人埋怨,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有钱啥子买不到哦。

村里人的话就像山坡上的风,紧一阵缓一阵地向刘老三扑来,把他脸上的牡丹花吹成了冬瓜,越吹越长,还粘满了灰毛。

牛成了刘老三一家的心病。在秋风一天凉似一天的夜晚,刘老三想,还是把牛换成钱现实些。

年底时,县畜牧局局长兴致勃勃地来回访他的帮扶对象。走到刘老三家时,局长看见茅屋还是那座茅屋,牛却不见踪影,只有小山靠着那扇竹门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包方便面。

局长扫了眼屋角的一堆空酒瓶,对着空空的牛圈和刘老三局促不安的手,皱了皱眉。

牛呢,下崽没有?局长问。

刘老三一张脸憋得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村主任赶紧上前,掏出烟给局长递上,可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领导误把刘老三家当作山厕开头,并借领导之眼对刘老三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刘老三家的穷困,引出了下文的扶贫故事。

B. 小说详细描述刘老三一家领到牛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后文“屋角的一堆空酒瓶”“空空的牛圈”形成对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C. “刘老三家有五头牛”“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作者描述这些闲言碎语主要是表现村民们因嫉妒而不愿意刘老三家富起来。

D. 小说通过叙述刘老三一家从养牛燃起生活的希望到卖牛希望破灭的经历,表明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2.小说中刘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村主任“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