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摘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1918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新纪元》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革命问题。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第一次较系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李大钊变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标志。”闫丽介绍,在李大钊之前,中国已经有人提到了马克思和他的理论主张,但从主观方面来看,这些文章的作者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且从客观效果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传播开来。“但李大钊却不同,他确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是在我国明确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思想原则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摘自《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河北新闻网2018年5月10日)

材料三:

(摘自齐卫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

材料四:

记者:如今已是21世纪,19世纪诞生的思想成果还能适应新的实践需要吗?

杨学功: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各种“过时论”层出不穷,而又不断破产。上世纪末,有人不断喧嚷,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然而,这种“胜利宣言”,在现实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和危机面前,迅速地褪去了颜色,欧美出现了广泛的“马克思复兴热”。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大企业(跨国公司)为中心的财富积累及其相伴的“贫困积累”,再现了马克思两极分化论的正确性。依据这些事实和分析,我们重温马克思的思想,仍然能激起胸中的热情,并且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

在人类历史上,为穷人说话的思想家并不少,摇晃“穷人乞食袋”的各种流派也很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说到底是凭借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杜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前提。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马克思正青春”。

(摘自杨学功《怎样才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解放日报》2018年5月11日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格斯将马克思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突出了马克思的发现具有开创性的划时代的意义。

B. 马克思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指明了研究方向。

C.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新青年》上的发表,标志着早已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李大钊,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

D.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并能够与时俱进,所以,这一19世纪诞生的思想成果仍然生机勃勃,能够适应现在乃至将来的实践需要。

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克思主义能指导并推进改革开放实践向纵深发展但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B. 马克思主义给改革开放实践以思想指导并能够理论应对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理论化的产物。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解释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教观念,必须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为基础。

B. “两个发现”实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它们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C. 无意信仰、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虽在文章中提到马克思及其理论主张,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没有任何作用。

D. 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思想原则,因此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新发展,没有出现“过时论”。

 

1.B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指明研究方向”错,材料一第二段“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中的“豁然开朗”指剩余价值的发现使资本主义社会所隐蔽的剥削实质一下就清楚了,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并没有“指明研究方向”,曲解文意。A项,源于材料一第一段开头句,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和达尔文一样有开创性。C项,源于材料二第二段,表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发表对李大钊的意义。D项,源于材料四最后一段,表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指导性适用于现今社会和未来。ACD三项表述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鳩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人以六为中数,所以《周礼》以六德阐释乐德,只是没说明其具体含义。

B. 作者认为郑玄注解“庸”为“有常”,与“中”“和”二德有语意上的重复。

C. 先秦儒家重视乐德,乐主要不用于娱乐而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D. “以乐德教国子”,是要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重视的是乐艺术的品性格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 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注存在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 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 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 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 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 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人总在抱怨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其实,单调中未尝没有丰富,陈旧中也可以寻找到一丝新意。只有不断追求的人才能感觉到。可以说,“新”是发展,是美好,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对“新”又有怎样的思考?应该如何去探索“新”,去发现“新”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如同木工手艺是手的一种技能一样。木工的技能不是天生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左、右脑功能全面开发的训练。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将头脑中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仁兄的绘画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知道您能否在百忙之中给我画一幅,聊供补壁。

B. 我与王涛已经同桌三年了,我们的友谊坚不可摧,在毕业分别之后,我肯定会垂念他的。

C. 昨天收到了您的请柬,我一定会拨冗前去叨扰,因为您的千金满月是可喜可贺之事。

D. 托您的福,这次出行还是非常顺利的,哪天您能赏脸来寒舍小聚,叙叙咱们二人的友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