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礼·春官》提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郑玄注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今人解说周礼》“乐德”,一般都以郑注为圭臬,释“乐德”为乐之道德,以“中”为忠孝之“忠”,以“庸”为“有常”,认为此六者都是指道德精神。

其实,郑注对六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问题之一,《周礼·春官》六德的“中”与忠心、忠诚之“忠”是不沾边的,而是本字本义,是中正、适中。秉持中正之道是先秦儒家所倡导的重要政治主张与哲学理念。《尚书·大禹谟》说:“维精维一,允执厥中。”执中就是执行中正之道,行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周人以六为中数,色尚中色(黄色),声尚中声,德尚中庸。《国语》载,周景王欲铸大钟无射,乐官伶州鳩说:“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伶州鸠所谓中音,即中正之音;所谓中德,就是中正的品性,亦即中庸之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何谓“有常”?“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周礼〉“乐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人以六为中数,所以《周礼》以六德阐释乐德,只是没说明其具体含义。

B. 作者认为郑玄注解“庸”为“有常”,与“中”“和”二德有语意上的重复。

C. 先秦儒家重视乐德,乐主要不用于娱乐而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D. “以乐德教国子”,是要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重视的是乐艺术的品性格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 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注存在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 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 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 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 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 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1.A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强加因果,“周人以六为中数”一句在原文第二段,“《周礼》以六德阐释乐德,只是没说明其具体含义”源于原文第一段“而对于此六者的具体含义,《周礼》中并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于是给后人留下困惑”,两句所在段落不同,并无因果关系。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郑注问题之二,是释‘庸’为‘有常’”“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可知选项表述正确。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和最后一段“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些人总在抱怨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其实,单调中未尝没有丰富,陈旧中也可以寻找到一丝新意。只有不断追求的人才能感觉到。可以说,“新”是发展,是美好,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对“新”又有怎样的思考?应该如何去探索“新”,去发现“新”呢?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如同木工手艺是手的一种技能一样。木工的技能不是天生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训练可以提高思维的能力。思维导图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左、右脑功能全面开发的训练。针对一些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能力较差的情况,运用思维导图,可将头脑中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仁兄的绘画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知道您能否在百忙之中给我画一幅,聊供补壁。

B. 我与王涛已经同桌三年了,我们的友谊坚不可摧,在毕业分别之后,我肯定会垂念他的。

C. 昨天收到了您的请柬,我一定会拨冗前去叨扰,因为您的千金满月是可喜可贺之事。

D. 托您的福,这次出行还是非常顺利的,哪天您能赏脸来寒舍小聚,叙叙咱们二人的友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大气十条”收官在即,虽然本月全国PM10浓度比十年前同期下降21.5%,但能不能实现既定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B. 2018年1月31日,经过各大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让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百年不遇的“超级蓝血月全食”图片或视频刷了屏。

C. 《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要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

D. 专家指出,2016年如果说是“统计改革年”,那么2017年就可以说是“统计执法年”,统计的执法落实已经逐渐拉开帷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