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以及性格气节和精神魂魄。

B. 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体现了主体人格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进取精神的高扬,是中国人能够达到的人格。

C. 传统哲学包含着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不断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

D. “和”的哲学理念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深刻反映出中华文明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特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点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哲学性格的关系,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

B. 文章以主体为切入点,以儒家思想为论据,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入世、批判、和谐的哲学性格。

C. 文章在论证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其哲学性格,并彰显该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D. 对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分别强调了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间的大同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自我认知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人格特质,能有效地激发主体追求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C.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强烈批判精神,深刻反省人性本真,成就“本我”“真我”和“大我”,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就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这种理念有利于人们坚守内心的安宁,减少对立,促进相互交融。

 

1.C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一段:“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说法过于绝对。B项,曲解文意,根据第二段“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可知“是中国人能够达到的人格”说法不当。D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可知选项内容颠倒。故选C。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B项,以儒家思想为论据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庄子的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可知作者还以道家思想作为论据。故选B。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说法片面且偷换对象。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是‘和’的哲学理念的反映”说法不当,应该是“和平、包容、尊重、和谐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可不可以像植物一样生长? 静静的,在永恒的自己的角落。根,深深扎进土壤,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需要一点阳光,让自己舒展;需要一点水,让自己温润;需要一点风,让自己摇曳。除此之外,不需要更多。熬过寒冷的冬天之后,在春日里静静地,向上生长。你不知道,它怎么就发芽了、叶绿了;你不知道,它怎么就添了新枝、多了旁系。它也不声张,不喧嚣,只静静等你自己发现。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题文)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自己”,其实是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则有可能是“平凡、简单、朴素、实在”的路人。因此,朋友圈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①朋友圈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但左右脑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独立: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先举起左手不停画圆圈,再举起右手不停画正方形,双手同时进行,__________。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完成?因为大脑左右两边的机能相连,而这个动作让大脑两边下了不同的指令,__________,扰乱了另一边的运动讯息。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提示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校内自行车停放处:车有车位,停放依规,如若乱停乱放,一律放气处置。

B. 某高中学校学生宿舍提示语: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提高整理内务的档次。

C. 废品投放箱旁边的告事牌:物以类分,精准投放,胡乱投放者,不可交也。

D. 餐厅墙壁警示标语:节约水,节约饭,文明卫生亦好汉,脏话污物靠边站。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准确实施10次轨道调整,使得之前发射异常的中星9A卫星成功运行于预定的轨道。

B. 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往往被视作思想净土和道德高地,同时也承载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期待。

C. 4月6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会晤,双方高度评价中美关系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同意在新起点上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D.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