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文)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心理专...

(题文)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自己”,其实是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则有可能是“平凡、简单、朴素、实在”的路人。因此,朋友圈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①朋友圈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画生活”不一定存在巨大反差。 ③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不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题干明确说明“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故应圈出语段中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的句子,要特别关注“一定”“必定”“只有……才”“只要……就”等词语。如“朋友圈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定”这一词语,这就导致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化。再看改句,“朋友圈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这一句用“不一定”替换“一定”,考生可以仿照这种方式,把另外两个句子中的“一定”换成“不一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但左右脑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独立: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先举起左手不停画圆圈,再举起右手不停画正方形,双手同时进行,__________。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能完成?因为大脑左右两边的机能相连,而这个动作让大脑两边下了不同的指令,__________,扰乱了另一边的运动讯息。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提示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校内自行车停放处:车有车位,停放依规,如若乱停乱放,一律放气处置。

B. 某高中学校学生宿舍提示语: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提高整理内务的档次。

C. 废品投放箱旁边的告事牌:物以类分,精准投放,胡乱投放者,不可交也。

D. 餐厅墙壁警示标语:节约水,节约饭,文明卫生亦好汉,脏话污物靠边站。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准确实施10次轨道调整,使得之前发射异常的中星9A卫星成功运行于预定的轨道。

B. 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往往被视作思想净土和道德高地,同时也承载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它对人们充满了深切期待。

C. 4月6日,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会晤,双方高度评价中美关系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同意在新起点上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更好惠及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D.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考前的一个月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终点前的冲刺,许多同学余勇可贾,应抓住这段时间,奋力拼搏。

②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打破“亡羊补牢:”的思维定式,对待工作既不凑合也不麻痹,恪尽职守,力求做到曲突徙薪

③北京对“大城市病”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等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

④《水浒传》中,施耐庵用传神的文笔,把武松、鲁智深等草莽英雄沧海橫流的本色揭示得淋漓尽致,武松、鲁智深等人物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⑤“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各地各部门需要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切不可目无全牛,否则改革之路会越走越窄。

⑥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投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互文的手法,以将士们的感受侧面描写了边地天气的苦寒。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在《离骚》中,屈原面对国君昏庸,奸侫当道,小人竞相取悦于人的社会现实以这一句“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烦闷失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