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许昌第十二届三国文化旅游周的倒计时标志,既有汉魏古风,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本地概念,者实令人耳目一新。
②外卖小哥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击败北大硕士获得总冠军,者实令人大跌眼镜。
③小林对父亲说:“我有一道数学题要向您请教,希望不是问道于盲。”
④美国对中兴通讯发出“七年”出口禁令。面对围追堵截,我们不能夜郎自大,必须明白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
⑤4月22日下午,7位全国健康养老行业的专家一致认为,邸陵具备规划建设健康养老示范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⑥目前部分景区仍存在旅游服务不合格的问题,一些游客反映某景区的食物味同嚼蜡。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掌心化雪
丁立梅
那个时候,她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一个家,风雨飘摇。
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很想要一件暖和的羽绒服,把自己裹在里面。可是看看母亲愁苦的脸,她把这个欲望,压进肚子里。她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
拐过校园那棵粗大的梧桐树,一树银花,映着一个琼楼玉宇的世界。她呆呆站看着,世界是美好的,寒冷却钻肌入骨。突然,年轻的语文老师迎面而来,看到她,微微一愣,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穿得这么少?瞧,你的嘴唇,都冻得发紫了。”
她慌张地答:“我不冷。”转身落荒而逃,逃离的身影,歪歪扭扭。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她实在怕人窥见她的贫穷。
语文课,她拿出课本来,准备做笔记。语文老师突然宣布:“这节课我们来个景物描写竞赛,就写外面的雪。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你们哦。”
教室里炸了锅,同学们兴奋得叽叽喳喳,奖品刺激着大家的神经,私下猜测,会是什么呢?
很快,同学们都写好了,每个人都穷尽自己的好词好语。她也写了,却写得索然,她写道:“雪是美的,也是冷的。”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改天,作文发下来,她意外地看到,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令她更为惊讶的是,竞赛中,她竟得了一等奖。一等奖仅仅一个,后面有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
奖品搬上讲台,一等奖的奖品是漂亮的帽子和围巾,还有一双厚厚的棉手套。二等奖的奖品是围巾,三等奖的奖品是手套。
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她安然地度过了一个冬天,一直到春暖花开。
后来,她读大学了,她毕业工作了。她有了足够的钱,可以宽裕地享受生活。朋友们邀她去旅游,她不去,却一次一次往福利院跑,带了礼物去。她不像别的人,到了那里,把礼物丢下就完事,而是把孩子们召集起来,温柔地对孩子们说:“来,宝贝们,我们来做个游戏。”
她的游戏,花样百出,有时猜谜语,有时背唐诗,有时算算术,有时捉迷藏。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叙述,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大冬天里,雪花飘得紧密。她明白家里真穷,父亲因病离世,母亲下岗,她甘愿穿着已洗得单薄的旧棉衣去上学,哪怕一路上被冻得瑟瑟发抖,也要为家庭分担困难。
B. 她是个有自尊的孩子,虽然家境困难,却依然坚强而自豪地走进了校园,感受者校园雪中琼楼玉宇般美好的世界。
C. 她没想过得奖,她认为那是很遥远的事,因为她的成绩一直不引人注目。加上家境贫寒,她有多自尊,就有多自卑,她把自己封闭成孤立的世界。
D. 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正是语文老师送给她的这些有着满满爱心的礼物,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化了,湿润润的,暖了心。
E. 在游戏中胜出的孩子,会得到她的奖品-----衣服、鞋子、书本等,都是孩子们正需要的。她让他们感到,那不是施舍,而是他们应得的奖励。温暖便如掌心化雪,悄悄融入孩子们卑微的心灵。
2.文章中,“那个冬天,她戴着那顶帽子,裹着那条大围巾,戴着那副棉手套,严寒再也没有侵袭过她。”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3.文章中,作者说,“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后面批了一句话:‘雪在掌心,会悄悄融化成暖暖的水的。’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怎样理解“这话带着温度,让她为之一暖”?请简要分析。
4.“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刘捕)“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克鲁普斯卡娅)这些话给你什么启示?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谈一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忧思难忘。
(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3)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停,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7)《念奴婚·求壁怀古》中苏轼具体描绘“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①,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案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 颔联写柳条有气无力,花影支离破碎,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呼应首联的“独”,以哀景衬哀情。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静,下句主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 前六句采用虚实合的手法进行描写。“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E. 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对景生情,顿生感慨。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輮:弯曲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D. 锲而不舍 锲:刻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
B.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C. “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子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B. 文章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C. 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
D. 《劝学》一文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在对偶中适当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面不呆滞。
4.下列关于《荀子·劝学》选文中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 蓬生麻中/不扶面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一)阅读上文《远眺华不注》,我们知道: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孝的传说。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同样,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忠”和“孝”的思考。你对“忠”或“孝”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二)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感动,源自于那微不足道,但却意义非常的一瞬间……带着感动上路,定会一路花开满地,绿树成阴。
请以“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