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远眺华不注

①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

②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

③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

④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

⑤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

⑥多年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

是的,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

⑧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己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

⑨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

⑩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

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分外醒目。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

⑫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

⑬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

⑭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

⑮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至唐称莲水湖,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

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

⑰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高标特丬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为丑

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⑱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

⑲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如果说逢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孝的传说。

⑳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子骞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

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

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

其实,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

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

(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

1.关于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表述有误的两项

A.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

B. 闵子名闵损,字子赛,尊称闵子,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子称赞他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C.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

E. 曾巩是北宋文学家,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欧阳修合称“唐宋八大家”。

2.第⑦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分析第⑯段“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

5.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②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A. 第①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B. 第②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

C. 第③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

D. 第④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

 

1.AE 2.“孤独的”体现在两方面:孔孚先生的诗中,华不注山如同一个花骨朵般立于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中而显得孤独:从地理环境看,华不注山孤峰于突起,一望无际的平原,更显孤独; “开放过、灿烂过”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层面,历代学者、文人、画家的到访与创作使华不注山拥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显示出开放灿烂;二是精神层面,逄丑父和闵子骞所代表的忠与孝的精神使华不注山具有了灵魂,更显开放灿烂。 3.①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千年来华不注山周边湖泽到桑田变化的描述,引出下文华不注山所见证的忠孝文化的典故 ②在内容上,漫长岁月中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与华不注山的傲然独立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此山及其所见证的精神文化力量的坚定,不可动摇。 ③在情感上体现出作者对华不注山的赞美、崇敬之情。 4.①“远眺华不注”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全文所有内容都是由它引发的。 ②作者对华不注山的最初印象来自孔孚先生的《飞雪中远跳华不注》一诗,以“远眺华不注”为题体现了作者对孔孚先生的尊重和怀念。 ③对华不注山的远眺也是对这座山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的回望,使华不注山具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5.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错误,“从手法分”;E项,“范仲淹”错误,应为王安石。故选AE。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结合文本分析“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概括答题要点。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要根据句子的含义和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作答,此句在文章中间, 从在内容上看,漫长岁月中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与华不注山的傲然独立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此山及其所见证的精神文化力量的坚定,不可动摇;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千年来华不注山周边湖泽到桑田变化的描述,引出下文华不注山所见证的忠孝文化的典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

杜甫(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此诗是唐肃宗上元年,作者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此时正值安史之乱,也是杜甫漂泊西南期间。②烟光:云霭雾气。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用“曾”和“再”点明题目“后游”,“桥怜再渡时”中的“怜”为“爱怜”之意。

B. 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去领略欣赏。

C. “野润”一句写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沙暄”一句写傍晚余晖迟迟不退,人们在沙地上嬉戏,声音杂乱。

D. 颈联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清晨到傍晚都在此,可见其流连之久,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景色之美。

2.诗的前两联写人有意,物有情。下列诗句中最接近这种写法的诗句是

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B.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C.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D.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唐·王维《书事》)

3.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忧国忧民之愁,诗歌蕴含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也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个人漂泊之愁,此诗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你认为呢?请做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蹑躞登堂,抗著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2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千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鄂田。时出,乘牛车,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

(注)①蹑躞,踩着小步伐走,即慢步,行走从容。②见《论语》:“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③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其言非,固当容之勿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充宗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

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C. 少时轻侠,借客报仇

正六律,和五声,以八风

D. 时出,乘牛车,诸生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之也轻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

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

B. 抗著请,音动左右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 勿易!而葺之

之以饥馑

D. 云曰:“小生欲相吏邪?”

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贏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

B. 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衣钵。

C. 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

D. 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A. 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

B. 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

C. 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D. 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

5.用斜划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阿Q正传》中的阿Q爱赌钱,“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①请描写一下阿Q梦中“心满意足的得胜”的样子。要求:符合原著,想象合理。

②如果你此时正在阿Q旁边,你想抒发怎样的情感。要求:针对性强,感情真挚。

③你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阿Q精神”?要求:自圆其说,条理清晰。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5小题)

①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感慨过去无法追回,未来却仍然可能被自己掌握的诗句是:“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③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醒人们应该从项羽的失败中接受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逍遥游》)

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______,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⑦“_______,割也;_______,折也。”(《庖丁解牛》)

 

查看答案

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以吾一日长乎尔

A. ①④//②//③⑥//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④//②⑥//③//⑤

D. ①//②④//③⑥//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