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蹑躞登堂,抗著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2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千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鄂田。时出,乘牛车,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

(注)①蹑躞,踩着小步伐走,即慢步,行走从容。②见《论语》:“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③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其言非,固当容之勿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充宗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

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C. 少时轻侠,借客报仇

正六律,和五声,以八风

D. 时出,乘牛车,诸生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之也轻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

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

B. 抗著请,音动左右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 勿易!而葺之

之以饥馑

D. 云曰:“小生欲相吏邪?”

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贏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

B. 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衣钵。

C. 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

D. 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A. 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

B. 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

C. 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D. 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

5.用斜划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

 

1.A 2.D 3.D 4.C 5.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罪:责怪。B项,乘:凭仗/顺应。C项,通,结交/调和。D项,带领/跟随。故选A。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代词,这时/助词,补足音节。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C项,副词,于是/动词,加上。D项,副词,竟然。故选D。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的,“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错误,知识保留殿槛。故选D。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用排除法,题中C项,前句写与充宗论《易》,连胜对方,后句写指斥佞臣,义正辞严,合乎题意。A项,后句写朱云自嘲和对丞相薛宣的调侃;B项,前句写诸儒怕充宗,对朱云博学只是侧面烘托;D项,前句写弟子严望等人的学识不凡,不是直接表现朱云。故选C。 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此题注意“孟子”“夫子”“门人”“盆成括”等人称的变化,“也”“矣”等句尾语气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阿Q正传》中的阿Q爱赌钱,“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①请描写一下阿Q梦中“心满意足的得胜”的样子。要求:符合原著,想象合理。

②如果你此时正在阿Q旁边,你想抒发怎样的情感。要求:针对性强,感情真挚。

③你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阿Q精神”?要求:自圆其说,条理清晰。

 

查看答案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5小题)

①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感慨过去无法追回,未来却仍然可能被自己掌握的诗句是:“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荀子·劝学》)

③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醒人们应该从项羽的失败中接受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④“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________。”(《逍遥游》)

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______,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⑦“_______,割也;_______,折也。”(《庖丁解牛》)

 

查看答案

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农人告余以春及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以吾一日长乎尔

A. ①④//②//③⑥//⑤

B. ①//②//③⑤//④⑥

C. ①④//②⑥//③//⑤

D. ①//②④//③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五亩之宅,之以桑

B. 食埃土,下饮黄泉

族庖更刀

C. 审容膝之易

琴书以消忧

D. 然而今有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少仲尼之闻而伯夷之义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之   子之不知鱼乐,全矣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B. 以   其于人必验之理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羊也

C. 乎   风舞雩,咏而归              胡为遑遑欲何之

D. 而   有牵牛过堂下者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