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先以“山雨萧萧作快晴”写出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再以“郊同物物近清明”点明时序,曲折有致。
B. “化如解语迎人笑”使用了借喻的手法,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表现了人们的欢愉之情。
C. “草不知名随意生”,虽是无名小草,但处处映人眼帘,烂漫无边、新翠欲滴,春天的气息非常浓郁。
D. 颈联笔锋一转,尽管春天如此妩媚,人们都为春天的到来而心境欢忭,但诗人因年事渐高,游兴阑珊。
E. 本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杜甫的诗风类似,且善于以叫白晓畅之语创造出新的意境,寓警奇于平淡。
2.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常慕史䲡、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徵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廼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摘编自《后汉书·卷二十九第十九申屠刚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B.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C.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D.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B. 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卫两族人。
C. 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D. 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刚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官归田。
B. 申屠刚执著韧性,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为了免遭其祸害,就躲避到河西、巴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后升为尚书令。
C. 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顺汉帝,不要一意孤行。
D. 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让皇太子进入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因为他的直谏而被外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
(2)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赖远明:破冻土难题 创天路奇迹
昆仑山下,一条闻名于世的钢铁大动脉穿过戈壁冻土,跨越雪域高山。这就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这一天,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组织60多名外国专家,坐上开往拉萨的列车,心潮澎湃的赖远明也在其中。当列车员讲解到“主动冷却路基”时,赖远明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他转过头,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雪山,4年来千百次的实验情景在脑海中浮现……
2002年,寒旱所接到了国家关于解决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路基及寒区隧道问题的任务。青藏铁路中有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要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如何保证修建中冻土不融沉、路基保持稳定,西方人士曾判断“这是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
在冻土区修建铁路,传统保护冻土的方法是设置保温材料,“就好像为了保证冰棍儿不融化,给它盖上一层棉被保冷。”赖远明解释说,但用这种方法保温的冰棍儿早晚还是要化掉。因此,青藏铁路的设计思路要从“被动保温”转为“主动降温”。但主动冷却路基如何修建?从理论分析到试验数据在国内外冻土工程学研究中都是空白。
“我是处女座,做事情比较挑剔、追求完美,一件事情喜欢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去思考,曾经一行字推敲了一个星期。”赖远明笑称自己不善言谈,更喜欢思考。
“比如青藏铁路上的‘U’形块碎石路基,选择多大粒径的碎石最合适?在试验进行到第150天左右,我们终于找到了拐点——10~30cm粒径的块碎石降温效果良好,当粒径为22cm时对冻土的 降温效果最好。”得到这个结果,赖远明如释重负,“心中的一块儿石头终于落地了”。
昆仑山隧道海拔4600 米,隧道向里打通600米左右时,赖远明进入隧道采集岩石样品。未打通的隧道内空气更加稀薄。“当时忙着采集样品没太顾忌,谁想到缺氧三个小时之后,头疼欲裂、恶心呕吐。”赖远明说,读书 的时候,自己甚至能准确记住哪条公式在书上的哪一页,自从那 次大脑长时间缺氧以后,自己的后脑勺时常会疼,记忆力也不如从前。
但是,这次“负伤”却解决了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昆仑山隧道衬砌和保温措施的参数优化设计问题,消除了冻胀和融化对这两座冻土隧道的破坏作用。这两个隧道目前已经服役10年,没出现任何问题。
赖远明的人生道路可谓平坦——1983年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1986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9年在寒旱所获博士学位,2000年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同年12月被任命为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看似平坦的人生缘何成就辉煌?“在我的人生的道路上 ,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几步”,赖远明说。人生中关键的第一步是在程国栋院士的极力推荐下,他破格进入了中科院“优秀百人计划”,程院士的理由是:国家太需要这样既懂土木工程又懂冻土,并愿意扎根西部的优秀人才了!当时的冻土专家多是地质地理专业背景,主要研究冻土的天然属性,难以在冻土路基结构设计方面提出精准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赖远明获得了国 家杰出青年基金,“这是我人生中关键的第二步,它给予我鞭策,为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下基础”。
关键的第三步,赖远明坦言自己差点儿走歪了。2008年,南方有所大学招聘副校长,赖远明动了回南方的念头。“程老师劝我一定要慎重作决定,南方没有冻土,一旦去了那里,我的学术研究将不完整、不系统。”赖远明也暗自给自己鼓劲,“刚来甘肃流鼻血、吃黑面馍馍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已经适应了西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冻土还有很多现象和机理没有揭示。”
说到这里,赖远明笑了:“现在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说我是甘肃人。”
来西部32年,结缘冻土21载,赖远明感叹,冻土研究这门冷门的学科,变成了热门的学科,冻土变成了“热土”,“但依然还有很多空白在等待我们研究,有很多与冻土领域关系密切的工程需要我们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
赖远明认为,青藏铁路给了他报效祖国的机会,他常常对学生说,做科研不仅要将论文发表到国际一流的杂志上,更要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到祖国的大地上。
(摘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设置保温材料这一传统的保护冻土的方法不适合青藏铁路的修建,因为保温材料的保温功能丧失,冻土就会马上融化。
B.赖远明为在昆仑山隧道采集岩石样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解决了很多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C.在西部的32年间,赖远明为一心扑在冻土的研究上,推动了冻土研究这门冷门学科的发展,他表示还将为与冻土领域有关的工程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
D.青藏铁路中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 修建中要使冻土不融沉、路基保持稳定难度极大,以致西方人士都判定“这是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中国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
E.赖远明将传统的冻土保护方法比喻为用棉被给冰棍保冷,使没有冻土保护相关知识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说明他语言表述准确生动。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赖远明能“破冻土难题,创天路奇迹”的原因。
3.请结合文章分析赖远明在平坦的人生中成就辉煌的三个关键步骤,并联系现实举出实例谈谈你认为哪一点最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控制
李伶伶
褚梅的母亲乘公交车时把刚刚买的袋装酱油的包装弄破了,酱油喷洒出来,弄脏了一个女孩的衣服。褚梅母亲连连道歉,可是女孩始终没消气,态度恶劣地把褚梅母亲骂了一顿。褚梅母亲心里窝火,回家后上火生病了,吃了药也不见好。
褚梅得知母亲生病的原因后很气愤。母亲是不对,可是女孩也不能目无尊长地张口大骂呀!褚梅心里不痛快,就在网上发了个帖,谴责女孩的行为。褚梅的帖子很快得到网友的响应,大家纷纷回帖指责女孩没道德没修养,还有人提议把女孩找出来,让她给褚梅母亲道歉。
网友的支持,让褚梅心里的气消了不少,她觉得网友的提议也不错,应该让女孩给母亲道个歉,让她知道以后不能这么对待长辈,母亲的病或许也就好了。于是大家开始搜索这个骂人的女孩。
女孩叫宋敏,在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上班。那天她心情不好,就因为把文件打错了几个字,被女上司狠批了一顿,而且是当着那么多同事的面。宋敏觉得很没面子,心里憋气又窝火。下班乘公交车时又被一个老太太洒了一身酱油,她心里的火气一下子爆发了。她没想到,事情过去一个月了,又被翻了出来。
听到被人肉搜索的消息时,宋敏正在外地出差。她想回去之后给老人道个教。可是刚回到公司,上司就找她谈话,说她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恶劣影响,公司不能再聘用她了,她当天就被公司解雇了。
宋敏很生气,她没想到这件事会害得她丢了工作。本来觉得亏欠老人的,现在觉得扯平了,她不想给老人道歉了。
宋敏迟迟不肯出来道歉.褚梅。里很不舒服。听说宋敏为此丢了工作,觉得她已经为这事付出了代价,就想算了。可是网友不同意,尤其是一个叫“真理”的网友,口气很坚决,说宋敏必须给老人道歉,这是原则问题。他还配合媒体,扩大了这件事的影响。宋敏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不管她走到哪里,都能被认出来。工作找不到,上街也被人指指点点。后来她只能待在家里,闭门不出。渐渐得了抑郁症。
网友不相信宋敏得了抑郁症,说这是宋敏不给老人道歉的托词,他们坚持要求宋敏出来给老人道歉。没办法,宋敏的母亲站出来,替宋敏给褚梅的母亲道了歉。可是网友觉得这还不够,说她不能代表宋敏,还说宋敏母亲教子无方,宋敏才做出这样的事。宋敏母亲一窝火,得了脑血栓。
宋敏的弟弟宋武在读高三,学习一直挺好,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可是最近因为姐姐的事,一直不能专心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一天他去食堂吃饭,不小心坐了别人的座位,同学不但说了他,还说他母亲还真的是教子无方。一句话惹恼了宋武,他扔掉饭盒,跟同学打了起来。幸好被其他同学拉开,才没惹出更大的麻烦。
看到生病的母亲和姐姐,宋武下决心要找到那个叫“真理”的人给母亲道教。他查看了所有回帖,发现名叫“真理”的人,是这次网络声讨事件的领头人,就是他一直要求宋敏出来道歉,并且坚决不相信宋敏得了抑郁症。宋武通过几个精通电脑的同学,搜索到了“真理”的住址。一天晚上,他截住了下班回家的“真理”,要求他给母亲道歉。“真理”不肯,宋武就把他打了。“真理”很瘦弱,没打得过宋武,反而被宋武打伤了胳膊。“真理”又气又恼.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把宋武带走了。
褚梅得知“真理”受伤后,去医院看他。她劝“真理”放过宋武。说他还是个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她不要求宋敏给母亲道歉了,说这事就到此为止吧。“真理”却说,不可能,这事没完!世界不能黑白颠倒,宋敏必须得给老太太道歉!再说,我也不能白白挨打。褚梅劝了半天,也没能让“真理”改变主意。她很担心,不知道事情还要怎样发展下去。她很后悔,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不发那个帖子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小说以褚梅的母亲与宋敏发生的冲突开头,普普通通,没有过多新意,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起笔平常反更见写作功力非同一般。
B. 宋敏曾想跟老人道个歉,褚梅也多次想算了,可见她们胸怀善良之心。与此形成对比的“真理”却得理不饶人,处处显出凶恶之相。
C. 小说以“真理”作为网友的名字,意义非凡:既符合社会现实,义暗示了这个网友会坚持到底的性格,还能引起读者对打双引号的“真理”的深思。
D. 小说从褚梅母亲和宋敏的言语冲突起笔,到后来宋武与“真理”的肢体冲突,事情的逐步发展,寓示了构建文明友善社会的重要性。
2.小说中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巧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找出三处并分析该处巧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小说中的事件并非无法控制,但作者却以“无法控制”作为故事结局,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产品,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王者荣耀”又一次次被质疑,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但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日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如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却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游戏装备盗刷10余万元……游戏到底是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共生时,后者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迷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叉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手雷”。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虽然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来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
(综合改编自“人民网”刊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款游戏如果成为全民性、现象级的游戏,就可能能称为“毒药”“农药”。
B. 尽管“王者荣耀”不断释放负能量,但它的用户数量可观,所以还是成功的。
C. 游戏研发者营利的同时,更应该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
D.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政府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王者荣耀”被质疑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其“陷害”人生方面展开论证。
B. 文章提出,对于不设限的游戏,不能听之任之,并举“王者荣耀”之例证明。
C. 文章认为:游戏的研发者在营利方面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D. 为促进网游健康发展,文章提出网络平台应承担责任、政府要强化监管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游戏研发者推出的防沉迷系统,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沉迷网游问题。
B. 如果企业、政府和家长等都能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一些悲剧就可以避免。
C. 只要游戏研发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研发的产品就会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D. 政府已经参与对网游的管理,但不能说明青少年沉迷网游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匠心”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使用率较高的词语之一。何谓匠,匠即为灵巧,巧妙;何谓匠心,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一本《匠人精神》的书,讲述了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一曰“守”,即以理想为基础坚守与专注,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二曰“破”,即以思考为基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三曰“离”,以创新为基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对于匠心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结合时代发展及个人生活体会,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