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8届高三毕业生的毕业典礼,是设在学校庄...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018届高三毕业生的毕业典礼,是设在学校庄严的大礼堂举行的。高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鼓舞人心的讲话。

B. 中国要实现伟大的复兴,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还必须在建设民族文化和引领世界文化上有所建树,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感染力和竞争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天下心悦诚服”。

C. 王林待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D.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往往不是取决于它的历史和军事实力,面是取决于它的发展理念。

 

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句式杂糅。错在“是设在学校庄严的大礼堂举行的”。改为“是在学校庄严的大礼堂举行的”或“是设在学校庄严的大礼堂”。B项,宾语残缺。“达到”缺宾语中心词,应在 句末加“的目的”。C项,表意不明。“看了十天报纸”语意不明,是看报纸连续十天,还是在十天里天天看报纸,显然原意是后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安全无小事。大家出入时要注意锁好门窗,免得让小偷逮到机会,登堂人室,窃取财物。

②她身材微丰,珠圆玉润,脸上也常年带着微笑观之可亲。

③当今社会,鱼目混珠,总有那么一些不敬生命、不敬道德的人。他们总是振振有词地为自己开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④这张老三本来就是个耳软心活之人,这不,别人几句连蒙带哄的话,就使他马上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信以为真了。

⑤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⑥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内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节奏都为“二二三”,如“岁暮/阴阳/催短景”。全诗的感情基调沉郁悲慨,故应用低沉、顿挫的调子来诵读。

B. 首联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

C. 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感慨:既有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的凄寒;既有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D.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声音来写战争,更加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前两联着重写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非常和谐。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从诗句的气象雄浑和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两方面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常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

项籍死,使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还,从击燕王臧荼,皆破平。时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绾,为群臣觖望(注)及虏臧荼,乃下诏,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绾,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上乃立缩为燕王。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汉十年秋,太上皇崩,豨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上如邯郫击豨,燕王绾亦击其东北。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绾亦使其臣张胜使匈奴,言豨等军破。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亡在胡,见胜曰:“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兵击燕。绾疑胜与胡反,上书请族胜。胜还报,具道所以为者。绾寤,乃诈论他人,以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豨所,欲令久连兵毋决。

汉既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豨所。上使使召绾,绾称病。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绾,因验问其左右。绾愈恐,閟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汉族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于是上曰:“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绾。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高祖崩,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余,死胡中。

(注)觖望:抱怨,不满意。

1.下列文中波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B. 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C. 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D. 公何不令燕且缓豨/而与胡连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也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主管一里的人叫里长。

B. 吏事既可以指政事、官务,也可以用来指刑狱之事。根据语境,文中的“吏事”的含义应该是后者。

C.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东汉时期,以太尉、司马、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马管民政,司空管监察。

D. 长沙:指吴芮。他本来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部落领袖,后拥刘邦为帝,被封为长沙王。下文的“淮阴”指准阴王韩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绾和高祖幼年相识,情谊深厚。他们同日出生,又是同乡,卢绾在高祖微末之时就追随他,是高祖最亲近信任的人。

B.卢绾追随高祖后屡立战功,最后被封为燕王。虽是群臣论功举荐,但其中也有皇帝私心偏袒的因素

C.卢绾精于谋算。陈豨反叛后,他立即派范齐为使臣出使匈奴和陈豨联合想坐收渔翁之利。

D.卢绾投弃匈奴后境遇不佳。他只是名义上的东胡卢王,并不受重视,又遭受了劫掠。最终他后悔自己出逃匈奴。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虏臧荼,乃下诏,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

(2)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选自《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长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

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又要注意自己此时的身份,不能发作,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人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芸芸众生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共享欢乐共担不幸,我又能和谁生活在一起呢?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这几个人好像还在我们身边。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樊迟向他问稼,问为圃,大概也是准备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末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

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文意,“大块头来教训子路”时所说的“避人”是指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避世”是指对现行社会绝望,出世隐居,回归田园。

B. 文中描写子路问路碰壁的情形,具体地展现了时代背景,写出了当时人们心灵的迷惘,突出了孔子的孤独和执着。

C. 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是为了说明“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连孔子也不能例外。

D.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在绝对忠实《论语》原文的基础上,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于合情合理的联想、想象,使孔子的形象厚实凝重,生动传神。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

3.作者为什么把孔子比作“黑暗王国的残烛”?请结合文本写出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