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速度快,规模大,同时还伴随着空巢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现象。”今年期间,有代表表示,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上前所未有。
衰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衰老时养老没有足够的保障。尽管最近五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多达几十个,但与公众对养老保障的期待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形势相比,现有养老能力仍面临严峻挑战。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都是通过生养子女解决养老问题。而如今,这一传统模式正受到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减少等因素的冲击,家庭养老功能正在不断弱化。
(摘编自牛少杰《子女压力大,家庭传统养老功能弱化》)
材料二:
(来自中商情报网)
材料三:
养老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但目前盈利空间不大正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居家养老所需要的投入较大,包括建立网络、培训队伍、制定服务标准等,这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人们顾虑较多,影响了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上门提供服务的助老员、护理员等是开展居家养老的必要条件,其数量和素质关系到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但养老行业人员流动性大,普遍缺乏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能够从事一般家政服务,但难以提供高层次养老服务。
同时,不同于过去要求吃饱、穿暖的养老,随着老人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当令人们养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居家养老项目内容简单,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代餐服务,以及基本的生活照料等,缺乏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娱活动等项目。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把养老视为家庭责任,主动作为不够,成为制约居家养老发展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邱冰清《居家养老,重在“能养”》)
材料四:
出门10分钟即可走到配餐用餐点社区养老中心实现长托日托……随着社区养老工作的推进越来趋多的养老服务嵌入到社区内,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然而,当前不少社区养老机构的生存发展并不容易。
养老机构入驻社区困难。有些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在自家小区内表示反对。一是怕抢占公共资源;二是一些人对“老态”的排斥,看到小孩子活泼向上,感觉小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老人聚集的地方则感到暮气沉沉。与此同时,在养老企业看来,养老市场确实是一片蓝海,但是当下的可持续运营难题却阻碍了很多社会力量的进入。目前不少民营养老机构都是微利经营,投资回收周期长,非常考验投资方的实力。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同时其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需求也决定了养老机构必须学会在市场上存活,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高一伟《社区养老,幸福在一步之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国家做了很多工作,但面对快速的老龄化速度、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我国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困难。
B.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儿女养老的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如今这一模式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冲击。
C. 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但其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简单,并不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D. 虽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但利润微薄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些民营养老机构甚至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2008年至2017年的10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占比和同比增速也一直量上涨趋势。
B.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星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趋势,但各种养老方式均有不足,这在材料三、四中有所反映。
C. 养老服务产业具有公益性特点,又具有产业化、市场化特点,如果能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间找到平衡,也许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08年为10956万人,2017年则达15831万人。老年人口增长迅猛,社会资本纷纷投资养老市场。
3.请根据材料,就我国如何应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提出几条建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家
相裕亭
盐河里船家有两种:一是以船为家,老少几代人,吃喝拉极暗都在船上他们以捕鱼运货为生,常年漂泊在盐河里;另一种则是盐河码头上叫得响、玩得转的商贾大户们,他们自家有船,但不玩船,船只粗出去,坐享其成。
傅浩迟就属于后一种他家中有九条大船,且有船坞在盐河口。所谓船坞,就是修补船只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傅家跑南洋的大船进港后,直接开进傅家船坞。
船坞里的能工巧匠们给远航回来的船只上棚、打捻、猪漏、换板,最后再上油刷漆将开进船坞来的船,修得像新船一般。
傅浩迟把他的船坞称为大后方。这是傅浩迟的精明之举,也是养船人家必备的。你想嘛,他傅家有那么多大船,倘若没有自家的船坞,船上修个扶手,换块板子,堵个舱眼,都要求木工找匠人,一则麻烦,再便是数目可观的费用,可要白白地流入外人的腰包。
傅浩迟请来南洋有名的木匠,外号“大铜锤”“小铜锤”俩兄弟,在他的船坞里做大师傅、二师傅。名声传出以后,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在盐河码头停靠的,都要来傅家船坞请大师傅或二师傅去修补修补,他们兄弟各领一班人马这自然帮傅家赚了钱。他们的待遇,傅浩迟有言在先,他傅家人吃肉,不叫他们兄弟喝汤。每年的薪水,年底一次结清,也可以放在船坞里利滚利地涨。
这一年,秋风乍起。傅浩迟一场伤寒过后,卧床不起,汤水不进,等家里人把傅浩迟唯一的宝贝儿子傅小迟从赌局里找出来时,老东家傅浩迟已经两眼发呆,无力言辞。临终时,傅浩迟瞪着两只吓人的大眼睛,告诫儿子:去手,持家。
去手,是劝儿子戒赌。傅浩迟料定,要让儿子傅小迟戒赌,除非砍断他的双手,否则,只怕没有救了!
傅浩迟在盐河码头摸爬滚打一辈子,中年事业有成时,喜得傅小迟这么个宝贝儿子,自小对他放纵了管教,等儿子的个头蹿上来,想教他勤俭持家,晚了!那小子染上了不少坏毛病。其中,最头痛的就是赌。为此,傅浩迟动用家法打过,骂过,无济于事。
酒桌上,傅浩迟不止一次抹着泪水跟两位南洋来的兄弟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我这个家,迟早要毁在那个败家子手里。”
果然傅浩迟死后不久,傅小迟耐不住手痒,几次到船坞找两位南洋大师傅,想把他们平时修船、补船的那点数全碎银抠去赌。两位南洋兄弟拿出老东家的遗训教导他,傅小迟不听。人家一来气,干脆,搁摊子,走人。
那时间,傅家跑南洋的船队尚未回来,家中的积蓄为老东家大办丧事,花费已空,两位南洋兄弟合起伙来,要一次结清放在傅家利滚利涨的几年薪水。少东家百般挽留,可人家去意已决。
无奈何,少东家典当掉九间西屋,打发走了两位南洋兄弟。回过头来再盘家底,不禁又是一头冷汗!父亲留给他的,除了九条漂泊在南洋的大船尚未回来,就是一册入不敷出的账本。大家庭里,每日的开销已经捉襟见肘。两位南洋大师傅罢工后,整个船坞陷入瘫痪,船坞里好多木工,一看领头的走了,也都纷纷讨工钱走人。
末了,一个响当当的傅家船坞,不得不关门。紧接着,与傅家船坞有关的债主纷纷登门讨要木料钱、树油钱、铁钉款等。更为精糕的是,傅家下南洋的船队,听说少东家不理家务,当年以没有捕到鱼为幌子,竟然漂在南洋,不回来了。
少东家在困境中度日月。这时间,他已经没有心思进赌场了,面对摇摇欲坠的大家庭,抓耳挠腮。他辞掉了部分家仆,并用这笔节省下来的薪水重新聘来木工师傅,一板一钉地拾起父亲传给他的傅家船坞,紧接着又把临街的几间青砖灰瓦的旧房加以改造,办起了杂货铺。等到他手头一天天好转时,当年罢工不干的两位南洋大师傅,领着傅家船队,浩浩荡荡地打南洋回来了。
直到这时,少东家才知道,两位南洋兄弟,当初并非真是罢工不干,而是连照老东家的遗嘱。到南洋去跟着船队做事。老东家料定,只有这样,才能给少东家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介绍了盐河里的两种船家,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带有浓郁的行业特色,又自然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 小说中“这一年,秋风乍起”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傅浩迟及傅家命运的即将变化,含蓄蕴藉。
C. 傅浩迟建有自家船坞。既方便自家修船,又能赚钱,这体现了他的精明。但如此精明之人却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始终无技可施。
D. 小说结尾才揭开两位南洋兄弟当初离开傅家船坞之谜,这使情节的发展具有跌宕之美,正是作者安排情节的独运匠心之处。
2.傅家船坞请来的南洋木匠兄弟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秦朝统一到唐代,海岸线大体如此,但就航海实践而言,尚不能称为海洋大国。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海防意识,未建立专门的海防力量。宋元有了根本改变,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显现了海洋大国的地位。
北宋以西北陆防为主,虽出于防辽的目的而设“刀鱼战棹司”“澄海水军”,但未建立海防体系。南宋背海立国,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水军,浙西、明州和淮东沿海的海防体系以拱卫临安为主要职责,台州、温州、福建的海防体系以保障海洋贸易为主要职责。南宋海防水军不少于25000人,有战船18000艘。这样的海防力量当时各国不可能具有,南宋海军曾在明州海战和胶西海战中大败金朝水军。元朝在海上追剿南宋势力中积累了强大的海防力量,并最终在海上灭亡南宋。元朝于1292年派出2万人的舰队远征爪哇。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远征,为元朝注入了海洋帝国的元素。元朝征讨爪哇,震慑了海外各国。
但宋元海洋实力并非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而是体现在经济贸易上。
宋元与海上诸国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贸易。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鼓励商人出海,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元代进一步鼓励民众出海贸易,海商继续壮大,既有官僚巨商,也有众多称商,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和扩展,改变了海洋贸易的节奏。
宋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业品,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这一商品结构中,中国商品技术合量高,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珠宝、香药等主要用于奢侈消费和宗教、医药等领域,与日常生活关系相对不密切。
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宋元海船多层板和水密隔舱技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元首次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宋徽宗初年广州海船见运用指南针,南宋海船有专司指南针“针盘”即罗盘的“火长”。元代指南罗盘已是海船必备之物,对“行丁末针”“行坤申针”等“针路”的掌握比宋代更进一步。
宋元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在亚洲海城的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这一地位直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亚洲海战之前一直延续。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以前我国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民间远洋贸易空白、国家海防意识既乏等原因,仍不能称为海洋大国。
B. 南宋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专门的海防水军建设了当时其他各国无可匹敌的海防力量,之后元朝的海防实力也令人生畏。
C. 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中,我国输出的充器、丝綱等商品技术含量高,而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D. 宋元时期,我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当时具有明显优势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历史沿革为顺序,阐述了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确立的历程原因等诸多内容。
B. 文章先介绍宋元时期我国的海防力量然后转入宋元时期的经济贸易情况的阐述层次井然。
C. 文章从海商数量商品结构、造船技术等方而阐述了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D. 文章在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一分为二,论述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元以前,海洋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宋元时期随着我国海洋贸易地位的提高,海洋贸易的主角也有所改变。
B. 在海洋贸易中,元代的商品结构市场特点和宋代相同,只不过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
C. 如果西方殖民者没有控制亚洲海域,那么我国就可能是在亚洲海域的贸易体系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
D. 宋元时期,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出现了海洋意识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我国海洋贸易大国的确立。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谈论未来的选择:
学生1:大学我要读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等专业,因为这些都是热门专业。
学生2:我要报医科大学,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并且从小就对学医特别感兴趣。
学生3: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选什么专业,而是把上大学作为一种经历,让自己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以适应大发展的新时代。
就上面几位同学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下面文段有两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断和科技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科学技术进步发展了,环境问题也就解决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共性技术的推广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突破了环保关键技术,就能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①_______。大学对文化的传承创新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全球化加剧的今天,需要让学生增进对人类文化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培育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学术研究的支撑,也离不开一流文化的引领和环境的熏陶。一所大学的魅力,②________。校园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每一个活动,都在构筑大学的人文环境,传递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滋养着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