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家 相裕亭 盐河里船家有两种:一是以船为家,老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家

相裕亭

盐河里船家有两种:一是以船为家,老少几代人,吃喝拉极暗都在船上他们以捕鱼运货为生,常年漂泊在盐河里;另一种则是盐河码头上叫得响、玩得转的商贾大户们,他们自家有船,但不玩船,船只粗出去,坐享其成。

傅浩迟就属于后一种他家中有九条大船,且有船坞在盐河口。所谓船坞,就是修补船只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傅家跑南洋的大船进港后,直接开进傅家船坞。

船坞里的能工巧匠们给远航回来的船只上棚、打捻、猪漏、换板,最后再上油刷漆将开进船坞来的船,修得像新船一般。

傅浩迟把他的船坞称为大后方。这是傅浩迟的精明之举,也是养船人家必备的。你想嘛,他傅家有那么多大船,倘若没有自家的船坞,船上修个扶手,换块板子,堵个舱眼,都要求木工找匠人,一则麻烦,再便是数目可观的费用,可要白白地流入外人的腰包。

傅浩迟请来南洋有名的木匠,外号“大铜锤”“小铜锤”俩兄弟,在他的船坞里做大师傅、二师傅。名声传出以后,南来北往的船只,只要在盐河码头停靠的,都要来傅家船坞请大师傅或二师傅去修补修补,他们兄弟各领一班人马这自然帮傅家赚了钱。他们的待遇,傅浩迟有言在先,他傅家人吃肉,不叫他们兄弟喝汤。每年的薪水,年底一次结清,也可以放在船坞里利滚利地涨。

这一年,秋风乍起。傅浩迟一场伤寒过后,卧床不起,汤水不进,等家里人把傅浩迟唯一的宝贝儿子傅小迟从赌局里找出来时,老东家傅浩迟已经两眼发呆,无力言辞。临终时,傅浩迟瞪着两只吓人的大眼睛,告诫儿子:去手,持家。

去手,是劝儿子戒赌。傅浩迟料定,要让儿子傅小迟戒赌,除非砍断他的双手,否则,只怕没有救了!

傅浩迟在盐河码头摸爬滚打一辈子,中年事业有成时,喜得傅小迟这么个宝贝儿子,自小对他放纵了管教,等儿子的个头蹿上来,想教他勤俭持家,晚了!那小子染上了不少坏毛病。其中,最头痛的就是赌。为此,傅浩迟动用家法打过,骂过,无济于事。

酒桌上,傅浩迟不止一次抹着泪水跟两位南洋来的兄弟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我这个家,迟早要毁在那个败家子手里。”

果然傅浩迟死后不久,傅小迟耐不住手痒,几次到船坞找两位南洋大师傅,想把他们平时修船、补船的那点数全碎银抠去赌。两位南洋兄弟拿出老东家的遗训教导他,傅小迟不听。人家一来气,干脆,搁摊子,走人。

那时间,傅家跑南洋的船队尚未回来,家中的积蓄为老东家大办丧事,花费已空,两位南洋兄弟合起伙来,要一次结清放在傅家利滚利涨的几年薪水。少东家百般挽留,可人家去意已决。

无奈何,少东家典当掉九间西屋,打发走了两位南洋兄弟。回过头来再盘家底,不禁又是一头冷汗!父亲留给他的,除了九条漂泊在南洋的大船尚未回来,就是一册入不敷出的账本。大家庭里,每日的开销已经捉襟见肘。两位南洋大师傅罢工后,整个船坞陷入瘫痪,船坞里好多木工,一看领头的走了,也都纷纷讨工钱走人。

末了,一个响当当的傅家船坞,不得不关门。紧接着,与傅家船坞有关的债主纷纷登门讨要木料钱、树油钱、铁钉款等。更为精糕的是,傅家下南洋的船队,听说少东家不理家务,当年以没有捕到鱼为幌子,竟然漂在南洋,不回来了。

少东家在困境中度日月。这时间,他已经没有心思进赌场了,面对摇摇欲坠的大家庭,抓耳挠腮。他辞掉了部分家仆,并用这笔节省下来的薪水重新聘来木工师傅,一板一钉地拾起父亲传给他的傅家船坞,紧接着又把临街的几间青砖灰瓦的旧房加以改造,办起了杂货铺。等到他手头一天天好转时,当年罢工不干的两位南洋大师傅,领着傅家船队,浩浩荡荡地打南洋回来了。

直到这时,少东家才知道,两位南洋兄弟,当初并非真是罢工不干,而是连照老东家的遗嘱。到南洋去跟着船队做事。老东家料定,只有这样,才能给少东家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介绍了盐河里的两种船家,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小说带有浓郁的行业特色,又自然引出了下文的情节。

B. 小说中“这一年,秋风乍起”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傅浩迟及傅家命运的即将变化,含蓄蕴藉。

C. 傅浩迟建有自家船坞。既方便自家修船,又能赚钱,这体现了他的精明。但如此精明之人却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始终无技可施。

D. 小说结尾才揭开两位南洋兄弟当初离开傅家船坞之谜,这使情节的发展具有跌宕之美,正是作者安排情节的独运匠心之处。

2.傅家船坞请来的南洋木匠兄弟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C 2.①对小说的主人公傅浩迟起到了衬托作用,使傅浩迟的形象更加鲜明。南洋兄弟手艺好,能干活,遵照嘱托帮助少东家东山再起,都体现了傅浩迟为人精明、心思缜密。②是小说中诸多情节的联结者,使小说情节的发展更为合理。傅家的兴盛、衰败、东山再起等情节都通过南洋木匠兄弟联结起来,有关两位南洋木匠兄弟的描写也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伏笔照应的作用。③使小说的主题更为丰富多元。在南洋兄弟身上寄寓了作者对忠义精神的颂扬,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①对子女要严加管教,切勿溺爱。由于傅浩迟对小时候的傅小迟管教不严,致使他染上赌博恶习,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②面对人生困境,要振作精神,切勿放弃。傅小迟面对困境,辞掉家仆,办起了杂货铺,终于东山再起,值得学习。③为人要真诚忠义,知恩图报,切勿不忠不义。南洋木匠兄弟在傅家陷入困境的时候,遵照老东家的遗嘱,竭忠尽责,帮助少东家,真诚忠义精神令人敬佩。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在教育儿子问题上始终无技可施”错,从原文可知,文章最后说“直到这时,少东家才知道,两位南洋兄弟,当初并非真是罢工不干,而是连照老东家的遗嘱。到南洋去跟着船队做事。老东家料定,只有这样,才能给少东家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由此可知,儿子傅小迟能够使傅家东山再起就是傅浩迟生前的精心安排。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傅家船坞请来的南洋木匠兄弟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对主要人物的衬托、对情节的串联、对主旨的体现等几个角度思考作答。首先圈出写南洋木匠兄弟的内容,明确二人的特点,从文中来看,南洋兄弟手艺好,干活好,而且能够遵照遗嘱帮助少东家东山再起,说明为人好,这样的人对主人公傅浩迟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说明傅浩迟能够识人,非常精明,心思非常缜密;从情节的角度来看,因为南洋兄弟让傅家兴盛,后来又是南洋兄弟的离去让傅家衰败,而最后的东山再起也与之相关,故南洋兄弟在文中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南洋兄弟的行为展现出忠义的品质,作者设置这个角色,寄寓了对这种品质的颂扬,这也就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能给读者多方面的启示,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探究题,探究的方向是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一般借助形象、情节、环境来展示。文中主要涉及傅浩迟、傅小迟以及南洋兄弟等几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表现。如傅浩迟,作为主人公,他既有商人精明能干的一面,也有溺爱孩子的一面,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对子女要严加管教,不能溺爱;如傅小迟,作为富家子弟,他起初沉迷赌博,后来家道中落,他面对困境,辞掉家仆,办起杂货铺,最终东山再起,这就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要振作精神,只要全身心地投入,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如南洋兄弟,他们是傅家的工匠,在主家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们遵照老东家的遗嘱,帮助少东家,表现出忠义真诚、知恩图报的精神。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探究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自秦朝统一到唐代,海岸线大体如此,但就航海实践而言,尚不能称为海洋大国。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海防意识,未建立专门的海防力量。宋元有了根本改变,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显现了海洋大国的地位。

北宋以西北陆防为主,虽出于防辽的目的而设“刀鱼战棹司”“澄海水军”,但未建立海防体系。南宋背海立国,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水军,浙西、明州和淮东沿海的海防体系以拱卫临安为主要职责,台州、温州、福建的海防体系以保障海洋贸易为主要职责。南宋海防水军不少于25000人,有战船18000艘。这样的海防力量当时各国不可能具有,南宋海军曾在明州海战和胶西海战中大败金朝水军。元朝在海上追剿南宋势力中积累了强大的海防力量,并最终在海上灭亡南宋。元朝于1292年派出2万人的舰队远征爪哇。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海洋远征,为元朝注入了海洋帝国的元素。元朝征讨爪哇,震慑了海外各国。

但宋元海洋实力并非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而是体现在经济贸易上。

宋元与海上诸国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贸易。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鼓励商人出海,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新格局。元代进一步鼓励民众出海贸易,海商继续壮大,既有官僚巨商,也有众多称商,推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和扩展,改变了海洋贸易的节奏。

宋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构成了供需稳定、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业品,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这一商品结构中,中国商品技术合量高,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珠宝、香药等主要用于奢侈消费和宗教、医药等领域,与日常生活关系相对不密切。

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明显优势。宋元海船多层板和水密隔舱技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元首次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宋徽宗初年广州海船见运用指南针,南宋海船有专司指南针“针盘”即罗盘的“火长”。元代指南罗盘已是海船必备之物,对“行丁末针”“行坤申针”等“针路”的掌握比宋代更进一步。

宋元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在亚洲海城的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这一地位直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亚洲海战之前一直延续。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代以前我国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民间远洋贸易空白、国家海防意识既乏等原因,仍不能称为海洋大国。

B. 南宋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专门的海防水军建设了当时其他各国无可匹敌的海防力量,之后元朝的海防实力也令人生畏。

C. 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中,我国输出的充器、丝綱等商品技术含量高,而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D. 宋元时期,我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当时具有明显优势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历史沿革为顺序,阐述了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确立的历程原因等诸多内容。

B. 文章先介绍宋元时期我国的海防力量然后转入宋元时期的经济贸易情况的阐述层次井然。

C. 文章从海商数量商品结构、造船技术等方而阐述了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D. 文章在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一分为二,论述缜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元以前,海洋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宋元时期随着我国海洋贸易地位的提高,海洋贸易的主角也有所改变。

B. 在海洋贸易中,元代的商品结构市场特点和宋代相同,只不过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

C. 如果西方殖民者没有控制亚洲海域,那么我国就可能是在亚洲海域的贸易体系中一直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

D. 宋元时期,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出现了海洋意识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我国海洋贸易大国的确立。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谈论未来的选择:

学生1:大学我要读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等专业,因为这些都是热门专业。

学生2:我要报医科大学,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并且从小就对学医特别感兴趣。

学生3: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选什么专业,而是把上大学作为一种经历,让自己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以适应大发展的新时代。

就上面几位同学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两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断和科技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科学技术进步发展了,环境问题也就解决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共性技术的推广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突破了环保关键技术,就能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①_______。大学对文化的传承创新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全球化加剧的今天,需要让学生增进对人类文化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培育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学术研究的支撑,也离不开一流文化的引领和环境的熏陶。一所大学的魅力,②________。校园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每一个活动,都在构筑大学的人文环境,传递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滋养着莘莘学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慈母手中线

聂鑫森

阚敢二十五岁了。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母亲的距离最近。从出生到现在,他和母亲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这条深长的巷子、这个幽静的小院。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父亲的距离最远,远得不知道父亲在什么地方。阚敢五岁时,焦躁而豪气冲天的父亲突然辞去小学美术老师的职务,与母亲和气地分手,留下祖传的小院子,净身出户去闯天下。

临别时,父亲说:“我会回来的。”

母亲平淡地说:“请你再不要来打扰我们,我们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父亲一走就是二十年。

父亲不会不写信来,也不会不寄钱来。阚敢依稀听人说,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一一退了回去。

母亲在镇上的手工湘绣厂当工人,基本工资加上超产奖金,可以维持节俭的生活。

母亲在儿子面前,从不提父亲的名字,仿佛她不认识这个人。

儿子在母亲面前,也从不提父亲的名字。他怕母亲伤心。但他不能不想父亲。

教美术的父亲留下很多画册,素描、油画、木刻、国画、烙画,中国的、外国的都有;留下各种型号的电烙铁和烙画用的薄梨木板、三胶板。阚敢在小学和初中,最喜欢美术课,在纸上画画,也在木板上烙画。

上初中时,阚敢与同学去郊外爬山攀岩,不小心摔伤了尾椎骨的神经,治疗后却站不起来了,轮椅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湘绣厂离家不远,母亲只能领了活计回来做。一边绣花,一边照顾儿子。儿子上厕所,她扶他坐在马桶上;儿子要看书,她给他拿;儿子喜欢坐在轮椅上烙画,她就把电烙铁和木板递过去。做饭、洗衣、缝补、打扫卫生……母亲的一举一动,儿子都看在眼里、印在心上。

母亲五十二岁了,额上的皱纹密了,两鬓的白发多了,只有平静的语气、安祥的脸色依旧如昔。阚敢常在心中默诵的古诗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他不是“游子”,却是个双脚不能行走的残疾人,是母亲的累赘。母亲靠手上的绣花针养活他,尽管他如今也有了低保可贴补家用,却永远不能有一份丰盈的收入来报效母亲,让母亲好好地颐养天年。

阚敢最痴迷母亲绣花时的形象。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母亲一手拿着绷紧了白绢的花绷子,一手捏着绣花针,彩线被穿过来穿过去,声音又细又密,别人听不见,阚敢听得见。

阚敢最喜欢烙的画,是母亲绣花时穿针引线的那一瞬间的肖像画,烙了一幅又一幅,而且一幅比一幅好。他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那种通常依赖铅笔、炭笔、钢笔,完全依仗线条、刻线、斑点、明暗的单色素描技法,在他的烙铁下变得灵动、传神。画面上,母亲戴着老花眼镜,略略眯缝着眼晴,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脖子上系了一条镂花方巾,鬓角的“留白”,表现出月光的质感。画题是《慈母手中线》,用楷体字烙在画格的下方。

“妈妈,这是我的心意,你喜欢吗?”

“喜欢。我经过邮电所的报架时,看到报上登了一则启事,说全国残联征集残疾人的美术作品,你愿意去试试吗?”

“愿意。”

“你挑出一张烙画吧,我去寄。”

“妈妈,由你挑,你最有发言权。”

两个月过去了。

阚敢的烙画,不但入选在北京展出,还得了银奖,奖金是一万元。

这是一条好新闻,电视台、报纸的记者,都来采访阚敢和母亲,他们突然之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夏夜、月光、小院。

该做的家务,母亲做完了。

于是,母亲坐在亮晶晶的月光下,安详地绣花。阚敢把一块一尺见方的三胶板搁在膝盖上,用电烙铁在勾好的底稿上烙画,烙的仍是《慈母手中线》。

母亲说:“儿呀,你的画不值一万元,不能老想着这件事。”

“妈妈,我知道,那是爱心的鼓励。妈妈高兴,就是最大的奖赏。”

“这就好。有妈陪着你哩,什么也不用担心。”

母亲能不担心吗?她一天天地老了,总会离开儿子的,儿子将来怎么办?稍一分神,针尖扎到她的手指上,沁出一颗血珠,她赶快把手指吮在嘴里。

忽然,院门响了。

母亲忙去开了门。进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操着一口广东普通话。“阚妈妈,小阚,我是看了电视和报纸的介绍,才知道你们的。正好出差经过此地,就冒昧地找来了。”

“有什么事吗?”阚敢问。

“我业余喜欢搞美术作品收藏,想购买一张《慈母手中线》的烙画。行吗?”

母亲说:“儿子从没卖过画。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说完,就进屋去取出一张烙画,递给中年人。她想让客人赶快走,别耽误了绣花。

中年人接过画,看了又看,连连称赞。然后,掏出一个很厚实的信封,说:“我不能白要,那会让你们看不起我,我也感到羞耻。我付一万元,这已经很占你们的便宜了。你们不收钱,我也不要画,就当白来一趟。”

母亲只好说:”我们收下就是。”

客人笑呵呵地走了。留下一院皎洁的月光。

阚家隔上十天半个月,就会有人来买画。

每张画都付一万元。

母亲依旧很平静,但心中的波涛却此起彼伏。真有这么多人来买画吗?为什么都是来自广东那个地方?说话的内容不但大体相同,所付画款也是惊人的一致?

终于,她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只可能是有一个和儿子最亲近的人,事业成功了,找到最合适的契机,悄无声息而又顺理成章地安排儿子的现在和将来,因为这个人怕遭到她这个母亲的拒绝……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贯,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阚敢的父亲与母亲因爱好不同,虽是“和气地分手”,但从她的“不要来打扰我们”的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心中还是非常怨恨父亲的。

B. 父亲走后也有写信来、寄钱来,但都被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退回去,说明母亲是一个坚强自立的女性。

C. 小说结尾处妈妈“想明白了”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照应了前边的情节,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母亲的话“儿子从没卖过画。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朴实又善良的人。

E. 小说中“父亲”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写信、寄钱”,“买画”,为儿子安排“现在和将来”来看,表现了父亲已幡然悔悟。

2.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月光,试分析其不同作用。

3.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阚敢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题目“慈母手中线”,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