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谈论未来的选择: 学生1...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几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谈论未来的选择:

学生1:大学我要读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机械制造等专业,因为这些都是热门专业。

学生2:我要报医科大学,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并且从小就对学医特别感兴趣。

学生3: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选什么专业,而是把上大学作为一种经历,让自己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以适应大发展的新时代。

就上面几位同学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物有所值,学有所成 许多同学觉得学的并不轻松。其实他们只要学学这些猎豹,就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把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永不言弃的学下去,那么将会得到许多的东西,觉得这是值得的。而对于一些要话很多时间却得不到什么好效果的东西就早早的放弃,省下时间去学那些有用的东西,那么这将会是学有所成。 曾经听过我们班主任对一件事做了评论,我把他记录下来了: 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奔跑速度极快的猎豹,他在追赶野兔时,如果在追了100米的情况下,他就会放弃掉这只野兔;但如果这是一只野鹿的话,他就会穷追不舍,直到他追到这只鹿而已,而且就算旁边有其它的鹿离它很近的,触手所及,它也不会去抓这只鹿,而只会抓那只他所追的鹿。为何? 个中原因是因为豹如果追了超过100米再抓到一只野兔的话,那么他所得到的能量还远远满足不了他所消耗的能量,但是如果抓到一只野鹿的话,它可以吃好几天,所以它就会穷追不舍。他不抓旁边的鹿是因为其它的鹿还没开始跑,没消耗能量,如果去抓旁边的鹿不仅不会抓不到,还会连原来的都抓不到。而继续抓目标鹿的话,就是在消耗相同能量的情况下抓到鹿。 从这么一件事中我们就可以体味到做一件事就要无有所值,其实学习也是一样的,许多同学觉得学的并不轻松。其实他们只要学学这些猎豹,就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把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永不言弃的学下去,那么将会得到许多的东西,觉得这是值得的。而对于一些要话很多时间却得不到什么好效果的东西就早早的放弃,省下时间去学那些有用的东西,那么这将会是学有所成。 我相信大家会做到的!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要求是“就上面几位同学的观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想立意准确,就得认真分析材料。这则材料的中心在于探讨高中毕业的学生对未来的选择。材料①“因为这些都是热门专业”这句看,这些高中毕业生选择热门专业有一种从众的心理。材料②“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医生,并且从小我就对医学特别感兴趣”,可见这些高中生专业选择出于自己的兴趣、理想。材料③“把上大学作为一种经历,让自己开闻眼界、增长才干,以适应大发展的新时代”,可见这些高中毕业生上大学是为了学有所成、服务社会。针对这三种观念进行分析评价,可见设题人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明显对第一种从众心理是不赞同的,对第二三种选择是欣赏的,所以立意时可以批评从众心理,从尊重个人兴趣的角度写选择专业的不要盲从,要遵从内心呼唤,根据自己兴趣需要;从个人价值追求与民族和时代需要的角度立意是最佳立意,可以立意为:只有将个人的理想、兴趣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时代需求相结合,人生才更有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有两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说明。

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断和科技进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科学技术进步发展了,环境问题也就解决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共性技术的推广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突破了环保关键技术,就能将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①_______。大学对文化的传承创新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特别是全球化加剧的今天,需要让学生增进对人类文化理解与共识,将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培育一流的人才,离不开一流学术研究的支撑,也离不开一流文化的引领和环境的熏陶。一所大学的魅力,②________。校园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处景点、每一个活动,都在构筑大学的人文环境,传递着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滋养着莘莘学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慈母手中线

聂鑫森

阚敢二十五岁了。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母亲的距离最近。从出生到现在,他和母亲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这条深长的巷子、这个幽静的小院。

在这个世界上,阚敢和父亲的距离最远,远得不知道父亲在什么地方。阚敢五岁时,焦躁而豪气冲天的父亲突然辞去小学美术老师的职务,与母亲和气地分手,留下祖传的小院子,净身出户去闯天下。

临别时,父亲说:“我会回来的。”

母亲平淡地说:“请你再不要来打扰我们,我们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父亲一走就是二十年。

父亲不会不写信来,也不会不寄钱来。阚敢依稀听人说,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一一退了回去。

母亲在镇上的手工湘绣厂当工人,基本工资加上超产奖金,可以维持节俭的生活。

母亲在儿子面前,从不提父亲的名字,仿佛她不认识这个人。

儿子在母亲面前,也从不提父亲的名字。他怕母亲伤心。但他不能不想父亲。

教美术的父亲留下很多画册,素描、油画、木刻、国画、烙画,中国的、外国的都有;留下各种型号的电烙铁和烙画用的薄梨木板、三胶板。阚敢在小学和初中,最喜欢美术课,在纸上画画,也在木板上烙画。

上初中时,阚敢与同学去郊外爬山攀岩,不小心摔伤了尾椎骨的神经,治疗后却站不起来了,轮椅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湘绣厂离家不远,母亲只能领了活计回来做。一边绣花,一边照顾儿子。儿子上厕所,她扶他坐在马桶上;儿子要看书,她给他拿;儿子喜欢坐在轮椅上烙画,她就把电烙铁和木板递过去。做饭、洗衣、缝补、打扫卫生……母亲的一举一动,儿子都看在眼里、印在心上。

母亲五十二岁了,额上的皱纹密了,两鬓的白发多了,只有平静的语气、安祥的脸色依旧如昔。阚敢常在心中默诵的古诗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他不是“游子”,却是个双脚不能行走的残疾人,是母亲的累赘。母亲靠手上的绣花针养活他,尽管他如今也有了低保可贴补家用,却永远不能有一份丰盈的收入来报效母亲,让母亲好好地颐养天年。

阚敢最痴迷母亲绣花时的形象。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母亲一手拿着绷紧了白绢的花绷子,一手捏着绣花针,彩线被穿过来穿过去,声音又细又密,别人听不见,阚敢听得见。

阚敢最喜欢烙的画,是母亲绣花时穿针引线的那一瞬间的肖像画,烙了一幅又一幅,而且一幅比一幅好。他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那种通常依赖铅笔、炭笔、钢笔,完全依仗线条、刻线、斑点、明暗的单色素描技法,在他的烙铁下变得灵动、传神。画面上,母亲戴着老花眼镜,略略眯缝着眼晴,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脖子上系了一条镂花方巾,鬓角的“留白”,表现出月光的质感。画题是《慈母手中线》,用楷体字烙在画格的下方。

“妈妈,这是我的心意,你喜欢吗?”

“喜欢。我经过邮电所的报架时,看到报上登了一则启事,说全国残联征集残疾人的美术作品,你愿意去试试吗?”

“愿意。”

“你挑出一张烙画吧,我去寄。”

“妈妈,由你挑,你最有发言权。”

两个月过去了。

阚敢的烙画,不但入选在北京展出,还得了银奖,奖金是一万元。

这是一条好新闻,电视台、报纸的记者,都来采访阚敢和母亲,他们突然之间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夏夜、月光、小院。

该做的家务,母亲做完了。

于是,母亲坐在亮晶晶的月光下,安详地绣花。阚敢把一块一尺见方的三胶板搁在膝盖上,用电烙铁在勾好的底稿上烙画,烙的仍是《慈母手中线》。

母亲说:“儿呀,你的画不值一万元,不能老想着这件事。”

“妈妈,我知道,那是爱心的鼓励。妈妈高兴,就是最大的奖赏。”

“这就好。有妈陪着你哩,什么也不用担心。”

母亲能不担心吗?她一天天地老了,总会离开儿子的,儿子将来怎么办?稍一分神,针尖扎到她的手指上,沁出一颗血珠,她赶快把手指吮在嘴里。

忽然,院门响了。

母亲忙去开了门。进来的是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操着一口广东普通话。“阚妈妈,小阚,我是看了电视和报纸的介绍,才知道你们的。正好出差经过此地,就冒昧地找来了。”

“有什么事吗?”阚敢问。

“我业余喜欢搞美术作品收藏,想购买一张《慈母手中线》的烙画。行吗?”

母亲说:“儿子从没卖过画。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说完,就进屋去取出一张烙画,递给中年人。她想让客人赶快走,别耽误了绣花。

中年人接过画,看了又看,连连称赞。然后,掏出一个很厚实的信封,说:“我不能白要,那会让你们看不起我,我也感到羞耻。我付一万元,这已经很占你们的便宜了。你们不收钱,我也不要画,就当白来一趟。”

母亲只好说:”我们收下就是。”

客人笑呵呵地走了。留下一院皎洁的月光。

阚家隔上十天半个月,就会有人来买画。

每张画都付一万元。

母亲依旧很平静,但心中的波涛却此起彼伏。真有这么多人来买画吗?为什么都是来自广东那个地方?说话的内容不但大体相同,所付画款也是惊人的一致?

终于,她想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只可能是有一个和儿子最亲近的人,事业成功了,找到最合适的契机,悄无声息而又顺理成章地安排儿子的现在和将来,因为这个人怕遭到她这个母亲的拒绝……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贯,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阚敢的父亲与母亲因爱好不同,虽是“和气地分手”,但从她的“不要来打扰我们”的话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心中还是非常怨恨父亲的。

B. 父亲走后也有写信来、寄钱来,但都被母亲“让镇邮政所在来信上贴上‘查无此人’的条子”退回去,说明母亲是一个坚强自立的女性。

C. 小说结尾处妈妈“想明白了”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照应了前边的情节,颇具艺术匠心。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母亲的话“儿子从没卖过画。你是远客,就送你一张吧”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朴实又善良的人。

E. 小说中“父亲”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写信、寄钱”,“买画”,为儿子安排“现在和将来”来看,表现了父亲已幡然悔悟。

2.文中划线处两次写到月光,试分析其不同作用。

3.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阚敢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题目“慈母手中线”,含意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人们攀登青泥岭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盛赞刘裕大举北伐时豪迈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通过人的行走说明没有小的积累就不能有大的收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

B. 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

C. 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更替。

D. 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

2.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