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
B. 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
C. 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更替。
D. 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
2.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天擢,号西崖,直隶歙县人。崇祯末,兴国土寇吕瘦子作乱,袁继成平之。余党犹蠕动不息,天擢抚慰安置,乃大定。
崇祯十七年,武昌兵寇频仍,天擢自以恬素,非御乱才,欲致仕去。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天擢以琼海阻大洋,谓可粗安,便之。莅任两载,楫抚黎、汉,得安堵。
隆武二年,安南请封,李用楫受命往,归至廉州。清李成栋攻陷海北,用楫走渡琼州。成栋驰檄招琼州降。天擢会用楫, 议阻海抗之,用楫对琼士民大言曰:“今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用楫方服所赐一品服,天擢怒,揽其玉带曰:“公此带谁所赐,而作此语?”拉碎之,奋臂批用楫颊。部民噪起,逐用楫。用楫走钦州,达行在。天擢阻海守,成栋盛兵来攻,城垂陷。天擢投繯,坠地不死。
未几,逃归,擢吏部左侍郎。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每朝会,必以气凌轹之。天擢积不能忍,顾用楫叹曰:“天擢不幸,求死不得耳!公言天下已尽去,更为谁守,今日已得主公,勉力尽忠,玉带尚可补也。”用楫赧退,由是恨天擢刺骨。
永历三年,天擢九乞骸骨,得请,去寓高州。高州守将李明忠骄愤无度,以贿结用楫为兄弟。用楫为之疏通,遽以无尺寸功加宫保,封恩平伯,因与用楫为腹心交。用楫谓明忠曰:“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明忠夜发卒攻天擢,杀之,歼其家,童稚无免者;掠其貲,不满百金。
(选自王夫之《永历实录》有刪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致仕去 致仕:辞官南了城 B. 唯宜早纳款以全百姓 纳款:投降
C. 顾用楫叹曰 顾:回头看 D. 遽以无尺寸功加宫保 遽:突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B. 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C. 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D. 已而南都陷/归路绝/不果/移海南/道驻琼州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洪天擢能力出众。洪天擢在土寇余党蠢蠢欲动的时候,采取安抚政策,彻底平定,在琼州同样安抚不同民族,使琼州安定。
B. 洪天擢敢作敢为。李成栋大兵压境,李用楫不愿意坚守抗拒,还发布投降退缩的言论,洪天擢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不投降。
C. 洪天擢勇于抗争。洪天擢在李成栋重兵压境时,没有投降,固守御敌,自杀殉国未遂;后来面对李用楫的挑衅,针锋相对。
D. 洪天擢结局凄惨。李用楫对洪天擢恨之入骨,怂恿李明忠在夜里派军队对其家进行了洗劫,杀了洪天擢及其家人,获得大量钱财。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用楫怀见逐之怨,又畏其扬己海外言也。
(2)天擢旧官海外,有异宝,复受多金,可袭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视人生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中国诗人看来,人生与自然服从同样的变化规律。“自然和人处于同一规律之下……这是中国哲学所包含的一个方面。”从自然的变化,可以推测人生的变化;从人生的变化,亦可以推测自然的变化。因此,在中国诗歌中,描写人生变化的诗歌,常常伴随着自然变化的描写;而通过自然变化的描写,更加深了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自然的变化常常被与生命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比如古诗《回车驾言迈》:“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诗人看到了自然的变化,便联想到了生命的同样过程。在这里,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同时,生命的变化也因与自然的变化同步而更显出其不可逆转性,相似的表现还可以看到很多,比如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东城高且长》:“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李白的《古风》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团圆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在这些诗歌中,诗人认为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是同步的,它们都同样处于“变化”的规律的控制之下。
不仅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具有同一性,而且一般人事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亦具有类似的同一性。比如古诗《明月皎夜光》先描写了自然的变化:“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然后又描写了人事的变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在其他国家的诗人看来,自然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之间的这种衔接似乎有些突兀,但在中国诗人看来,其间的过渡却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因为既然自然会有变化,则人事也会有变化,二者原来便是同一的。
不仅在变化方面人生与自然具有同一性,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刘若愚认为:“自然作为人生同类物的观念在最早的中国诗集一一《诗经》中已显然可见。”他并举《关雎》为例,认为“鸟的求偶之声与君子希望娶一位姑娘这两者都作为整个自然现象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尽管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在以后的几节中,黄河继续为这场人生的戏剧提供了一个背景”。他又认为,在《七月》中,“自然的节奏清楚地表现为与人生的节奏相平行”。中国诗人以其敏锐的直觉, 洞察了人生与自然的同一性。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生与自然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的,他们常常在自然的现象中,寻找人生的现象的说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变化的描写加深了诗人对于人生变化的必然性的感悟。
B. 古诗《明月皎夜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揭示了人事变化与自然变化的同一性。
C. 自然的变化是诱发诗人察知生命的变化的契机,从而使诗人于诗作中感悟人世的变迁。
D. 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变化等具有同一规律性,所以诗人往往于描写自然中感慨人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在论证人生和自然具有同性时,是从变化的和其他的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证的。
B. 在从变化的角度论证人生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从生命的变化和一般人事的变化来论证的。
C. 引古诗《明月皎夜光》中的诗句是为证明诗中自然与人事的衔接在中国诗人看来顺理成章。
D. 文中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观点论证过程充分而具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外诗人对诗歌中自然与人事的关联衔接看法不同,这和中外哲学观不同有关系。
B. 李白《古风》由“秋路白”想到“悲岁促”,因为诗人察觉生命变化与自然变化同步。
C. 理解了人生与自然的同性规律,就能够充分领会《关雎》这类传统诗歌的内涵。
D. 写人生的中国诗歌,常作随对自然的描写,这得益于诗人对自然、人生的认识和联想。
(题文)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敕造宁国府”的“敕”本是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的用语,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 “举孝廉不行”的“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
C. “百越之地”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桂、浙、闽、粤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
D. “游于三辅”的“三辅”是指汉武帝至东汉末年长安京畿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余威震于殊俗 《过秦论》)
C. 子卿尚复谁为乎 (《苏武传》)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D. 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上食埃土 (《劝学》) 舍相如广成传舍 (《康颇蔺相如列传》)
B. 小学而大遗 (《师说》)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
C.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D.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七十者衣帛食肉 (《寡人之于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