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扣“野泊对月”之事;下句点“野泊”之因:逋逃漂泊,故有“野泊”。
C. 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之野,仰望北斗横斜,耳闻凄凉角声,意境苍凉。
D. 颈联写杯酒增添羁旅之愁,浪花卷动归乡之心,不由得暗自惊叹,表现了“野泊”时的伤感。
E. 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本诗颔联境界开阔,情感悲壮,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神似。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阴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④,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痰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注)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④缗;成串的钱。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师,指古代帝王所在的京城,一般是一国的政治中心,但不定是经济中心。
B. 晦,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C. 辟,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中央官署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 缗,古代穿铜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一千文为一缗,又叫一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养浩颇受百姓感戴。他调离堂邑十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他去世后,百姓十分悲哀。
B. 张养浩廉洁轻财。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散尽家财给贫困的乡亲,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C. 张养浩心系百姓。赴任途中,华山祷雨,“一雨二日”;到官后又求雨,大雨如注。虽带迷信色彩,但可见他心系百姓。
D. 张养浩仁德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等暴戾之人皆能以宽容感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水问题综合治理理念,是中国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宏伟系统工程。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考虑的一大现实是中国地区差异性大,中国东西南北中,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比如北方多缺水,南方更容易内涝。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立足具体问题因地制宜。
(摘编自《海绵城市试点两年多,带来的好处真不少》人民网2017.08.17)
材料二:
外媒称,在面临迅速的城市化和极端天气这两大挑战的情况下,中国正采取一种新策略:将城市变成巨大的“海绵”。30个试点城市正试图锁住更多的水分,以帮助应对从洪涝灾害到极端高温和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就像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迎来迅速的城市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洪水、水资源短缺和酷暑等极端天气,这两个问题都可能让更多的人面临危险,但是2015年发起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旨在降低这种威胁。
报道称,试点城市负责设法吸收、存储、过滤和净化雨水,并将之留在他们的区域内,当需要时再放出来用于再利用,而不是通过下水道和管道任其流走。
这些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和上海在内,在以节水方式重新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获得了资金支持和实际的帮助,目的是到2030年把中国80%的城市地区都变成“海绵”。
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努力的核心就是雨洪利用和水资源保护。
但是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城市地区气温升高,海绵城市还有另外一大好处:它们可以减少热浪的袭击,尤其是在大量混凝土和沥青吸收热量的城市地区。
树木和其他植物可以吸收水分并通过蒸发将之释放,这带来了冷却效应,就像人通过出汗降温一样。
就在中国南方遭遇暴雨和洪水之际,人口达到2400万的大城市上海却在摄氏40.9度的高温中蒸烤。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
报道称,建设海绵城市的举措包括建设绿色屋顶和外墙,打造城市湿地和沟渠,将用过的水过滤用来补充蓄水层、灌溉花园和城市农场,冲马桶并打扫房间。
(摘选自《外媒关注中国“海绵城市”计划》参考消息网2017.10.03)
材料三:
白城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从2015年开始,白城市投入68亿元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和老城改造,这是白城历史上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改造建设工程,也是最贴近群众需求,最被群众所关注的“民心”工程。两年时间里,从道路拓宽改造到地下管网提质完善,从小区美化到巷道改造,从公共设施配套到公用绿地建设……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的改变被人们所感知。
“起风满天土,下雨就成河。”以前,这句话常常被白城人用来描述自己生活的城市。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进,这句话一定会被人慢慢忘记。
(摘编自《“海绵城市”:从概念走进人们的生活》吉林日报2017.10.20)
1.下列对海绵城市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绵城市在遇到降雨时能够吸收储存雨水,补充地下水,需要时还能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B.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考虑地区差异性大、面临问题不一样的实际情况,视具体问题因地制宜。
C. 海绵城市是在面临城市化加速和极端天气两大挑战的情况下,我国采取的一种新策略。
D. 海绵城市建成后,一定能够降低城市化带来的洪水,水资源短缺和酷暑等极端天气的威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符合国情,同时要考虑地区差异性;材料三报道了首批试点城市白城取得的显著成果。
B. 材料二报道中国正采取将城市变“海绵”策略,30个城市正试图解决从洪涝灾害到极端高温等问题。
C. 新闻报道北京、深圳和上海等以节水方式重新进行城市规划,是为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和实际的帮助。
D. 建设海绵城市是我国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宏伟系统工程,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
E. 从材料三可知,只要最多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大规模地进行城市改造,就能满足群众需求。
3.海绵城市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费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表现了苏轼积极投入劳动生产、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B. 题目中的“土地”一语双关,既指苏轼在黄州时耕种的那一片坡地,又指人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C. 文章用同样被贬却未能走出阴影的柳宗元的事例,烘托出苏轼的豁达放旷,表达了作者对柳宗元的轻视。
D. 文章引用苏轼《东坡》一诗,让读者深刻地够受到苏轼已将自己扎根于土地,并在土地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E. 那一片坡地,让苏轼完成了思想和艺术上的飞跃,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2.作者在第⑤段中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东坡”这块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C.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D. 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B. 文中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C. 文中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本文从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从而肯定了适度的社会流动是宋代社会富于活力的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无法被遗忘的时间、一转眼,十年了!
十年前,程强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送別抗震教灾部队。十年后当年那个瘦小的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的壮小伙,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真的成为了一名空降兵,还成了黄继光班的班长。
十年前,20岁的小伙子蒋雨航被埋在废墟中120多个小时,是消防官兵救了他。十年后,他从被救者变成救人者,投身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救火英雄。
十年前,强天林上初二。地震来临时,他害怕得瑟瑟发抖。是一位解放军,替他挡住了砸下来的石头。十年后,他成为了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现在的他,已不再害怕。因为他就是幸存者的希望。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