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费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中的土地

费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表现了苏轼积极投入劳动生产、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B. 题目中的“土地”一语双关,既指苏轼在黄州时耕种的那一片坡地,又指人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C. 文章用同样被贬却未能走出阴影的柳宗元的事例,烘托出苏轼的豁达放旷,表达了作者对柳宗元的轻视。

D. 文章引用苏轼《东坡》一诗,让读者深刻地够受到苏轼已将自己扎根于土地,并在土地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E. 那一片坡地,让苏轼完成了思想和艺术上的飞跃,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2.作者在第⑤段中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东坡”这块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1. AC 2. ①对比(反衬),柳子厚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衬托出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②使饱含深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苏轼形象跃然纸上,③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3. ①生活上,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不合时宜”的肚皮;②精神上,给诗人带来了满足和快乐(或“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③思想上,躬耕东坡的困苦生活使苏轼更为成熟,从而成为一位思想家;④文学上,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A项,“表现了苏轼……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说法属于无中生有。C项,“表达了作者对柳宗元的轻视”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表达出作者对柳宗元的“轻视”。故选AC。 2.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在第⑤段中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这样写有何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文章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一般来说,在文中写其他人物,都是为了与主人公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好地表达中心服务。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掌握作品联想到《柳子厚墓志铭》的内容,先找出手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再从文中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分析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本文主要写苏轼,在文章第⑤段中联想到了柳子厚,同样是被贬谪,面对中伤、毁谤、羞辱,苏东坡坦然处之,还用拿惯纸笔的手拿起了锄头,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但柳子厚“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所以是以柳子厚没有从柳州贬谪的阴影中走出来来反衬苏轼面对中伤、毁谤、羞辱所表现出的豁达放旷的心胸,突出了苏轼形象,使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崇敬和颂扬之情。 3.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全文,谈谈‘东坡’这块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谈谈“东坡”这块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影响。通读文章,找出作品中写“东坡”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影响的段落,然后筛选对苏轼产生影响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生活、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几个方面概括这块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 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C.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D. 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B. 文中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C. 文中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本文从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从而肯定了适度的社会流动是宋代社会富于活力的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 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 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个无法被遗忘的时间、一转眼,十年了!

十年前,程强高举“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送別抗震教灾部队。十年后当年那个瘦小的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的壮小伙,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真的成为了一名空降兵,还成了黄继光班的班长。

十年前,20岁的小伙子蒋雨航被埋在废墟中120多个小时,是消防官兵救了他。十年后,他从被救者变成救人者,投身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救火英雄。

十年前,强天林上初二。地震来临时,他害怕得瑟瑟发抖。是一位解放军,替他挡住了砸下来的石头。十年后,他成为了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现在的他,已不再害怕。因为他就是幸存者的希望。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900字的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对于此次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国只要坚持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立场,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必定会服软。但我们也要正视贸易战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如果我们正视了这种不利影响,就一定能完全解决目前的困局,同时我们要把此次贸易战当作倒逼自身深化改革的一种动力,中国经济的质量必将会得到迅速的提升。这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该有的作为。

①坚持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立场,美国政府不一定会服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口

大多数人认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饮食是理所应当的。实际上,____,因为如果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容易使饮食结构不合理,久而久之,_______,而营养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品。合理的膳食可以给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那么,____?就是尽量不挑食,以保证营养的平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在阅读中,我们若发现纰漏和谬说,大可不必当即斧正,以彰显自己的真知灼见。

B. 自学成才的镇人民卫生院王大夫的抽拙作一经发表, 就在国内医学界产生了巨大轰动。

C. 小王的专业是珠宝设计,在原来的单位无法发挥所长,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