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地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干啥?”

我忿忿地说:“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的浑小子。不行!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子沉默一会儿,说:“明儿再说吧。”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子喊住我:“先别!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深更半夜的,别去了。习惯就好了。”

“习惯?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岂有此理!”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先躺下,听我说。是七楼那个孩子。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费,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我推一下妻子:“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妻子没有阻拦,翻来复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

孩子终于回来了。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跚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谁?”

“哦!是我。”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大爷,是您。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

“大爷,”孩子颤声说,“我那是特意的。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搂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虚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的线索。同时设置了悬念,起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的效果。

B. 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比如对“我”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对孩子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 文中加点词语“漠然”表现了“我”性格中的冷漠,和妻子的落泪形成对比,同时与结尾“我”的落泪形成巨大的反差,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D. 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2.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

3.小说结尾“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1.C 2.①“终于”表现了孩子的归家之晚,“抖抖瑟瑟”、“跚步”表现他备受生活重压的疲惫神态。②“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绘出孩子受到命运打击与折磨后的自立自强。③表现了我对他的情感的转变,由最初的憎恶变为同情与赞赏,为下文我与他进行交流,明白他当初关门声音大的原因,最终尽释前嫌作铺垫。 3.第一问:①为孩子的细心、懂事而感动;②为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而惭愧;③因为孩子经历的丧母之痛而揪心。第二问:①丰富了人物形象。“我”的形象已由当初的暴躁粗糙变得细腻,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深化了主题,人性本善,当你懂得了体谅,才真正懂得了关爱;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想象的空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我性格中的冷漠”不准确,我漠然是因为不明白声音变化原因,同时此处也并没有与“妻子的落泪形成对比”的意图。 2.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一般做题的思路是,将原文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代词、喻体、深刻的词语)转换成语境中的直白含义,然后将这些零散的含义根据原句顺序,组成通顺的话表达出来即可。赏析一个句子,首先要对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如果是运用了某种手法的句子,可以从手法着手,结合文章的内容答出句子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如果没有使用艺术手法,可以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赏析。本句是人物描写,要考虑到人物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词“终于”“抖抖瑟瑟”“跚步”等词语,着眼比喻修辞手法赏析句子。“终于”一词表现了孩子的归家太晚。“抖抖瑟瑟”“跚步”表现他在母亲去世后备受生活和精神的重压下的疲惫。把“他”比喻成“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风霜中摇曳挣扎”表现出孩子受到命运打击与折磨后的独立、坚强。这句话在感情上拉近了“我”与孩子的距离,接下来“我”的情感的转变,在结构上,由最初的憎恶变为后来的同情与赞赏,为下文与他交流,尽释前嫌作铺垫。综上,本题可以从关键词语的运用上,艺术手法上,情节结构上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等方面赏析。 3.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结尾‘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原因是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道题考查分析小说结尾这句话的原因以及结尾的作用。一共两个小问,要分开回答。第一问是概括原因题。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的泪水有着复杂的感情:作者明白了之前孩子关门声音太大是为了告诉母亲自己回来了,让母亲开心,放心睡觉的。作者因孩子的细心懂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也是当初自己对孩子的误解流下了惭愧的泪水,更有因孩子经历丧母之痛流下了同情伤痛的泪水。第二问是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这是属于情节安排的考查,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艺术效果即对读者的影响来回答。首先丰富了“我”这一人物形象。“我”的形象已由当初的暴躁粗糙变得细腻。这样的收尾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艺术效果上,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和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晋商具有开放经营的历史渊源

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至明末清初,集中在太谷、祁县、平遥一带的票号生意兴隆,这一时期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五百年的晋商辉煌,得益于其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开放性。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使晋商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晋商开放经营的具体体现。

为引进人才实行“经理制”。晋商商号职员的设置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在普通员工的选择上,晋商秉持开放的人才选用机制和观念。因为晋商在各地广设分号,机构日趋庞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经营模式难免出现管理效率低、内部运营成本高昂的弊病。晋商以开放的经营智慧,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理制”,突破了所有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在“经理制”下,财东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是授予掌柜资金运用权、职员调配权、业务经营权,委托掌柜具体管理。财东充分信任掌柜,令其放手经营。“经理制”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闭经营管理模式。经理人的选择突破了家族、宗族、本村的固有限制,是晋商开放意识在企业管理上的具体体现。

为引进资金实行“股份制”。晋商的“股份制”萌芽于明代,大兴于清代。晋商早期实行的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远远不能满足大商业、大流通下的资金需求。晋商适时调整,不拘泥于本家、本族、本地拓展融资渠道,广纳闲资,形成“股份制”这一开放的资本组织形式。开放的股本结构,使晋商突破单纯依靠自身资本积累的局限,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充实资本,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休戚与共的接近现代股份制的商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财东对企业财产控制权与财东个人财产控制权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财东将其个人私有财产作为股本投入商号、票号,与其他出资者的资本融合为一体成为企业资本时,便失去了这部分资金的自由支配处置权。作为一种融资和收益分配制度,晋商股份制已明显不同于独资、一般合伙等传统企业制度,而更多体现了现代企业精神,也体现出晋商开放的经营思路与高超的管理智慧。

晋商还开创了“人身顶股制”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才激励机制。经理的身股和财东的银股一样具有分红权,内部员工也有一定的身股,并据创造价值的大小酌情增减。这种将员工利己性动机与商号经营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度设计,蕴含着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的开放的大利益观。

(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商在职员设置上往往是凭事用人,绝对不会设置闲赋的职位而人浮于事。

B. 财东充分信任掌柜,和掌柜一起管理资金运用、职员分配、业务经营等事务。

C. “股份制”开放的股本结构,改变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

D. “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使财东失去了个人私有财产的自由支配处置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三方面阐述晋商开放经营的历史渊源,深刻论述了“经理制”与“股份制”。

B. 文章由“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使晋商获得了发展动力,引出论证的分论点。

C. 晋商实施“经理制”的原因是晋商在各地广设分号,机构日趋庞大,难于管理。

D. 晋商实行的“股份制”,作为一种融资和收益分配制度,体现了现代企业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末清初,太谷、祁县、平遥一带的票号生意兴隆,得益于企业制度的开放性。

B. 晋商采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理制”,打破了传统血缘关系的封闭管理模式。

C. 如果晋商的资金能够满足大商业、大流通的资金需求,就不会实行“股份制”。

D. 晋商将员工利己动机与商号经营效益结合在一起,激励员工创造利益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佛系青年”是网络流行词,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指那些崇尚看淡一切、得过且过、不大走心的活法的青年人。“佛系青年”的生活态度是,怎么都行。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打球,投中了也行,投不中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读书、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材料二:最近,一首名叫《信》的歌曲火遍网络,该歌曲是一个由4名90后组成的四川本土说唱乐园唱给祖国的一首歌。歌曲表达了年轻人的信仰和责任心,表达年轻人的爱国心声。“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去奋斗,我觉得这才是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我们希望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乐团主唱说。

你对这两种青年人的活法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学校举办关于“严肃文学(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哪个影响大”的辩论赛,下面是反方的发言,请针对反方的观点,替正方拟写一段辩词。要求:从严肃文学影响的深度的角度进行辩论,运用举例论证,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字数60——80。

反方辩词:众所周知,通俗文学数量多,影响广泛,涉猎范围广,流传广。而严肃文学因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所以需要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能理解和体会。这说明了通俗文学相比严肃文学的阅读人群更具有广泛性。

 

查看答案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酒属于物质,但是(1)____________。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和社会的各方面相连,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酒和政治相连,形成酒政文化。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借酒夺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借酒消患。周公借鉴夏商两代亡国的教训,(2)_____________。《酒诰》成为后世禁酒引经据典的范例。(3)_____________,如“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张旭三杯草圣传”,酒后作书,妙笔生花。酒与生活相连,形成酒俗文化。如婚丧嫁娶,摆酒摆宴以示庄重;亲友团聚,推杯换盏表达情深。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      。当我们无法意识到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A. 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B. 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C. 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D. 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