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中的马灯
王军先
①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②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做罩子的材料是父亲从村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的线在盐水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缠上几圈,在线圈上浇上煤油,用火点着燃烧一段时间,再将瓶子的底部放进凉水里,瓶底子就会“砰”的一声脱落下来,切口像锯子锯的一般整齐。最难把握的就是线圈在瓶子底部燃烧的时间,时间短了,瓶子的底部截不下来,时间长了,瓶子放到水里就会无规则地炸裂。记忆中,父亲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每次都能截下断面整齐的罩子。灯罩做好以后,将空的墨水瓶用钉子固定在底座的中间,用棉绳穿在铜钱的孔里就是灯芯了。将油灯里倒满煤油,用盐水瓶做的罩子罩上。然后在底座的边上钻上三个细孔,用三根铁丝穿起来,将铁丝的顶部拧到一起,一盏虽不漂亮,但却经济实用的马灯就做成了。
③农村仿佛有做不完的活计,一进入秋天,父亲就格外的忙碌,经常在家里将山芋切成一片片的山芋干,再用车子推到野地里撤开、晾晒。白天,村子里、田野上刚种上小麦的茬地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山芋干,在阳光下,白得晃眼。经过三天左右的晾晒,山芋干就干得咯嘣脆了。
④白天,父亲要在队里干活,晚上,就和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来到田野上捡山芋干。这时,已经完全黑下来的田野上,一盏盏马灯就亮了起来,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或明或暗。我们一字排开,将马灯放在前面用手可以够到的地方。当面前的山芋干捡完的时候,再将马灯向前移动一下。或者将马灯挂在带来的铁叉上,捡完灯光附近的山芋干,再向远处捡的时候,灯光便模糊起来,只能看到山芋干白晃晃的影子。有时候根本看不见山芋干,全凭感觉,就用双手在面前的茬地上摸索。深秋的风吹过,我感觉一阵阵凉意袭过全身。唧唧的虫鸣,点点的萤火,还有远处一盏盏晃动的马灯,组成秋天的又一道风景。
⑤收获的季节,晴天还可以,要是遇上阴雨天,那可就麻烦了。傍晚,看见乌云密布,天上透不出一点星光,我们连饭也顾不上吃,赶紧到地里捡山芋干,到了地里,漆黑沉闷的天幕下,一盏盏马灯又开始晃动起来,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有时候,正在地里捡山竽干的时候,雨点就噼噼啪啪地下了起来,父亲一边抱怨老天爷不帮忙,一边嘱咐我们快点捡。雨水下成一片的时候,我们开始回家。父亲推着车子,我在前面拉着,一路上车子不知倒了多少次,我和父亲也不知摔了多少跤。山芋干捡到家里也逃避不了发霉变质的厄运。家里房子窄小,没有太多的地方将潮湿的山竽干晾起来,只两三天的工夫,山芋干就开始发霉了,在阴雨天里散发出酒糟的味道。霉变的山芋干,只好低价卖给附近的酒厂酿酒,或者用来喂猪。每到阴雨天,我总是看见父亲蹲在山芋干的边上,用手不停地翻捡着,嘴里的旱烟袋冒出一道道烟雾,脸上布满了愁云。
⑥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他脸上那一天天增多的皱纹,那在风中飘动的白发,还有在李节深处不停地蹒珊的身影,一回回让我泪湿双眼。父亲已经定格在那一个个用秋风、秋叶、秋虫,还有马灯装点起来的深秋季节了,那疲倦的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在秋声、秋色中,让我无限忧伤。
⑦那一盏马灯,那一团不停地晃动着的光亮,闪烁在秋天的田野上,闪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闪烁在砭骨的秋风里,像父亲绵密的叮咛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⑧那盏风中的马灯,是父亲期望的目光,照耀我生命旅程的最明亮的灯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着墨不多,言简意赅,在结构和文意上统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B. 文章第②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了父亲制作马灯的过程,很有时代气息,同时也展现了父亲特殊的手艺。
C. 马灯和父亲关系密切,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作者的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令作者感慨万分。
D. 文章题为“风中的马灯”,全文多处提到“风”,照应了标题,而风中的马灯又有特殊韵味,蕴含着作者的深情。
2.文中“马灯”承载了作者生命中哪些刻骨铭心的回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上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需要有底气,要强化文化自信,我们一定要弄清我们自信的底气何在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各种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多角度地体现中华智慧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上思想学派众多,各有持论,各有辉煌,虽有差异,但不是彼此隔绝。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派思想从各种角度切入的关于宇宙人生、治国理政、立德树人相异相成的大智慧,取之不竭、常用常新。
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它最关注的是现世而非来世,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怀,并非没有超越性和神圣性。中华传统文化把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作为最高价值,其自身就包含超越性,即超越个人的利益,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具有神圣性,因为它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身殉道、以身殉国,而不是临难图苟免,贪生怕死。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存在。我们的文化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一种没有创造力的文化,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躯体。尤其处在发展迅速、风云变幻、竞争激烈的当代世界,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不会拥有足以自信的文化底气。文化遗产是历史,它代表先人的创造和智慧。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要有传统性,还要有现代性。因为传统文化遗产要发挥它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不能只依靠祖先的荫应,而应该是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历史证明,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怎样丰富,后代都不可能坐享其成。这是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告诉我们的真理。
文化自信的底气不仅来自传统的辉煌,而且更有赖于现实的灿烂。当代的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红色文化承载着多少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心血,无论是昂首阔步带镣长街行,或是被暗暗处决,或者是战死沙场,都是在为理想和信仰而牺牲。这种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牺牲的理想和信仰,是神圣的和超越自我的。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文化,是为了人民过上最美好生活的文化。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既来自我们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也来自体现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红色文化的革命性、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在当代,如果不重视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构成这一现实,就很难全面理解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由何而来。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底气来自中华文化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学派精彩纷呈,各个流派坚持自己的观点,彼此观点截然不同。
B.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其集中表现为心中有“大我”而不是“小我”。
C. 中华传统文化要发挥泽被子孙后世的作用,离不开后世子孙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D.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创造精神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恩格斯关于希腊哲学的论断,论证了早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B. 文章第四段重点阐述文化自信的底气与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之力的内在联系。
C. 文章用北非、西亚曾经辉煌的文明古国的当代命运为例反证了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性。
D. 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从多个角度逐层进行分析,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清楚地知道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才能真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B. 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5000年发展从未中断,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创造力。
C.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当代文化。
D. 要弄清当代中华文化的底气,就必须认识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文化重要构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著名高校教授到一所省重点高中调研。在和高中生座谈中,老教授问:“你们未来准备怎样为祖国贡献自己呢?”
学生们一脸茫然。
很多学生坦言还没去想这个问题。
老教授又问:“那你们未来想做什么?”
很多学生回答:“想考自己喜欢的大学,未来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老教授说:“你们难道没有想过未来为祖国贡献自己?”
很多学生说:“小时候想过,现在没想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曾经唱着儿歌长大的“70后”“80后”,现在很少听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儿歌,偶尔听到的,要么是街头流行的成人歌曲,要么是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传统儿歌。3月 2日是世界儿歌日,不少“70后”“80后”表示担忧。其实,当代优秀儿歌作品的匮乏,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创作者愿意潜心创作儿童歌曲,肯定会创作出好的歌曲。如果给创作者更多的经济补偿,相信他们也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歌曲。此外就是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一些主流媒体,如果拿出宝贵的资源推介儿童歌曲,也一定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
①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即使拿出宝贵的资源推介儿童歌曲,也不一定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在某些时刻, ①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待它。孤独被定义为可以感知的社交隔离和与他人切断联系的经历。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心态,② ,比如找到新朋友或开始一段新恋情。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 ③ ,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家长委员会写出了《学校食堂安全质量调查报告》,文中列举了很多安全隐患,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解决。
B. 某同学对母校的老师说:“值此教师节之际,学生们垂念师恩,谨祝恩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C. 小明偷拿妈妈手机躲进床底玩,急得妈妈围着床团团转,只好冲着床底大叫:“兔崽子,快给我出来!”
D. 某省长看着围坐身旁的青年农民们,激动地说:“往惜吾等多艰辛,今日尔曹多幸福,我们应珍惜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