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①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②尊罍(léi):尊,酒杯,罍,酒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柳眼春相续”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长中透露出小院中的春天信息。

B.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吹箫之声和刚升的新月虽说依然如昔但欢乐不再“依旧”二字表达的是词人心中深深的无奈以及抑郁之感。

C. “烛明香暗画堂深”“深”即为“深沉”诗人虽处画堂中但孤独寂寞无法排遣便觉得华丽而精美的居第也显得“烛明香暗”冷寂深沉。

D. 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照应东风解冻的“冰初解”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已是满鬓霜雪但仍会像东风解冻那样透露出春天气息。

E. 下阕写他的赐第里虽然管弦弹奏笙歌未尽酒罍交错席宴未散但就他的处境来说已是日渐衰老憔悴只有难禁的痛苦了。

2.词中在“思难任”中写了什么样的愁思请结合整首词简要分析。

 

1.AD 2.①追忆过往。“风回”春风吹回,与往年的一样;丝竹声与初升的月亮也和往年差不多,眼前所见之春景与耳中所听之乐声均使作者想起往昔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往昔不再的忧思。 ②不满现实。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回看现实的处境,是两鬓斑白、日渐衰老的自己,对他说来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对眼前现实的愁怨。 ③故国之思。风竹发出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像当年,笙歌未散,酒杯还在,可已不是当日盛况,透露他对国之不在的痛悔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A项,柳树也生出了嫩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此句没有从触觉角度描写;D项,“冰初解”意味春天来临,而身负国仇家恨的作者却“满鬓霜雪”,反衬出作者身在初春心却仍在严冬,“仍会像东风解冻那样透露出春天气息”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节选自《苦斋记》)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官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从平庆元、浦城贼。授龙泉主簿,不受归。宜孙守台州,为贼所围。溢以乡兵赴援,却贼。已而贼陷龙泉,监县宝忽丁遁去,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宝忽丁还。内惭,杀毅以反。溢时在宜孙幕府,闻之驰归,偕胡孙执戮首恶,因引兵平松阳、丽水诸寇。论功,累授淅东都元帅府佥事。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辞不受。以义兵属其子存道,退隐匡山。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之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

(注)①诖误:贻误,连累:②石抹宜孙:人名:③宝忽丁: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B.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C.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D. 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昏晨昏指天刚黑晨指太阳升起时古人一般是晨时劳作昏时归家后来也用昏晨代称劳作的一天。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及各种印章等。

C.幕府指古代的时候将帅办公的地方亦指运筹帷幕之大将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也称作幕府。

D.太祖开国帝王的庙号后继者给祖先评定功绩加以美誉庙号逐渐为后世称呼如汉景帝“景”就是庙号。

3.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溢性喜苦味苦中为乐。他在多北风的山巅建造书斋所用食品皆有苦味居住之地距离世间甚远往来艰辛且生活清苦但他反而以之为乐。

B. 章溢谋略过人骁勇善战。他替下侄子甘为人质又机智逃脱两度击破侵犯龙泉的贼兵;除解救困守台州的宜孙外他还偕同胡孙擒杀贼首平定松阳等地。

C. 章溢体恤百姓不事功利。他曾替百姓向官府求情使一些与贼兵有牵连的百姓兔于诛杀虽提升官至元帅府佥事他念及乡土子弟不就职而退隐匡山。

D. 章溢避祸退隐关心国运。明军攻克处州太祖聘请章溢出任佥营田司事他退入闽地但又时刻关注国家命运他建议太祖“施行仁德、不滥杀无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2)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霜天芦飞雪

宫凤华

清少纳言说芦花没有什么看头,这伤了许多文人的心,而德富芦花偏爱芦滩上的芦花,欣喜于“在满潮的时候,一望无垠的芦花在水上映出倒影,意外地从四周传来渔歌和摇橹声”。

一泓秋水,从《诗经》中逶逦而来,水清瘦,仿佛美人褪去了雍容的华服,换上了淡雅的素装。芦苇生水湄,水草一样清泠秀逸,秋风拨弄,发出窸窣的天籁之响。此时的芦花没有丝毫的悲戚和感伤,显得十分平静恬淡,如年过花甲的祖母,一脸的从容淡定。

芦花,银黄的絨毛,锥形的花絮,淡红中渗出微黄,轻风掠过,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静穆的村庄,飘向纯净的心灵。芦花怒放的芦苇则如谦恭的侍女早生华发,冬雪一样,把寥落的村庄装点得诗性而空灵。

芦花无言而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秋风飒飒,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愁绪,凝望着玉洁冰清的芦花,谛听着飕飕秋声,目光掠过潇潇秋水,心似一朵洁白的睡莲,冉冉开放。

苇叶枯黄,如疲倦的蝴蝶,又如一袭妙不可言的梦。芦花轻扬,如初冬的一场雪。起伏驿动的芦苇,顶着蓬蓬白发,如一朵朵莲花静静开放。霜后清晨,芦花上凝聚霜霰的精华,银光紫影,相映成趣。身处其境,自然想起康有为描写秋雪庵赏芦“庵在水中央,四面皆芦洲,花时月底登阁四望,如千顷白雪身于冰壶,遇风则芦花飘舞,似漫天瑞雪”。

芦花摇曳的黄昏,身姿窈窕、挎篮背篓的村妇往往到苇丛中拾柴。那颀长粗壮的芦苇在闪亮的镰刀下温馴地躺在脚边。芦苇们被背回家做成韧韧的苇篾,做成芦席,或编成篱笆。

月光下的芦花凄迷而忧伤,如妆楼颙望的少妇,美眸上淋着一层轻愁。秋水在缠绵的风中弹起古雅的琴曲,河水和水草呢喃细语,芦花摇曳翩舞,波光潋滟,夜风像戏文,起承转合,波澜起伏。夜鸟啼鸣,群鱼唼喋,令人如痴如醉,仿佛走进静穆上古。

芦苇栖居于野湖幽水、浅渚沙滩,如衣香鬓影的女子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款款走来。芦花犹如淑女,高雅、素洁,欲语还休,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让人心生愉悦。清俊芦苇,浅水边摇曳,俯仰起合,绿意盈盈,沾着烟水气。水边菰蒲、水蓼绿得青苍。偶有苍鹭、野鸭倏忽掠过,芦花纷扬,令人走进宋人《溪芦野鸭图》清渺的画境。

作家白落梅说:“做一个豁达的人,学会在山中插云、水中栽月。在狭窄的天地间,海阔天空;在乱世红尘里,独自清凉。”保持一颗清淡的心,像芦花一样“出世而不虚无,入世而不事功”,活出一份透彻与洒脱。

→花飘逸淡然,像一位品行高洁、内心丰盈的人,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令我景仰一生。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啊来栽了,拔根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来采……”聆听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乡愁汩汩流淌。秋风缱蜷中,远眺浅水芦花,那簇簇芦花似古典的唢呐,吹奏凄婉的歌谣,把心吹成一面鼓荡的旗。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先写出芦花超凡脱俗的形象再写到枯黄的苇叶像蝶像梦后来又回到雪白的芦花如莲朵慢放芦花芦苇尽显其美。

B. 文中的“秋水在风中弹琴”“河水和水草在呢喃细语”“夜鸟啼鸣”“群鱼唼喋”这些意象叠加营造了一种和美的氛围烘托出月光下芦花的凄迷与忧伤。

C. 这篇文章中对秋天的芦花描写既有无比精妙的比喻、适当的拟人等修辞手法又有恰到好处的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可谓是既形象生动又浪漫之致。

D. 文章结尾作者引用了家乡苏中民歌《拔根芦柴花》点明了作者汩汩流淌的乡愁增加文章的诗意唯美之余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小小芦花随风而飞落地而失为何让作者“景仰一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冉阿让侧耳细听,绝没有一点声响。

他推门,鬼鬼祟祟,提心吊胆,门在推力下,微微地动了动,他等待了一会,又推了推,门继续打开,不发出一点声音。现在,门缝已能容他身体过去,但是门旁有一张小桌子,妨碍他过去,得用力把门开得再大些,他又推了一下,这一次,一个不够润滑的铰链在黑暗中突然发出长长的嘶哑的叫声。

冉阿让吓了一跳,这铰链的声音传进他的耳朵,那样洪亮,那样巨大,不啻向他吹起了那最后审判的号声。

他停下来,浑身发抖,原先踮着脚尖,现在脚跟也落地了。他觉得,这怒气冲冲的铰链发出的可怕吼声,犹如地震,会把全屋的人震醒;那个老头就要醒来,两个老妇也要大呼大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助;不到一刻钟,消息会传遍全城,宪兵队会出动……

他呆若木鸡,不敢移动脚步。几分钟过去了,他壮胆看了看房间,丝毫没有动静,但是他心里仍旧惊恐难受,不过他没有后退,他迈前一步,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唯恐撞了家具,他听到房间深处,传来熟睡的主教均匀而安详的呼吸声。

他忽然停下来,他已到了床边,这时,原本遮住天空的那片乌云忽然散开了,一线月光正正地照在主教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主教安安稳稳地睡着,一只手垂在床外,指上戴着主教的指环,多少功德都是由这只手圆满的。

冉阿让在黑暗中,呆呆地站着,望着这位全身光亮的老人,有些胆寒,谁也说不出他的心情,不过,他很激动,很震惊,但从他的姿势和面容上显露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奇特的犹豫神情。似乎他在两个深渊之间踌躇不定,要么击碎那头颅,要么去吻那只手。

过了一会,他缓缓地举起他的左手,脱掉帽子,又缓缓地落下,粗野的头上竖着乱蓬蓬的头发,他又陷入了沉思。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受难的耶稣仿佛向他们张开双臂,为一个人祝福,为另一个人赦罪。

突然,冉阿让重新戴上帽子,不再看主教一眼,沿着床边快步朝床头旁的模糊的壁橱走去,他举起那根铁烛台,好象要撬锁,钥匙就在锁上,他打开锁,提起那篮银器,大步穿过房间,不再小心翼翼,也顾不得会弄出声响,走进祈祷室,跨过窗台,把银器放进布袋,猛虎似的跳墙逃跑了。

……

“主教大人,”宪兵队长说,“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他走路的样子好象是个想逃跑的人,他拿着这些银器……”

主教微笑着打断他说,“他没给你们说,这是一个神甫老头送给他的吗?你们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是个误会。”

宪兵们释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往后退。

“真让放我走了吗?”他说,声音含糊不清,仿佛在说梦话。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走之前,别忘了您的烛台。拿上吧。”

冉阿让浑身颤抖,他神态迷惘,机械地接了那对银烛台。

“现在,您放心走吧,”主教又转身对宪兵们说:“诸位也可以走了。”

宪兵们走远了。

冉阿让好象要昏过去了。

主教走到他身边,低声对他说:“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可不要忘了啊,千万不要忘了啊!”

冉阿让想不起来他有过什么承诺,一下愣住了。主教加重了语气,接着说:“冉阿让,我的兄弟,从今后,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了,我是在赎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阴暗而堕落的思想里赎回来,交还给上帝。”

(节选自《悲惨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冉阿让一次次地用力推门踮着脚尖走路门铰链发出声响时停住脚步这些细致的动作表明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是一个惯偷。

B. “壁炉上方有一个耶稣受难十字架在月光照映下依稀可辨……”这样的描写营造了神圣的氛围并且感染了冉阿让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C. 宪兵们放了冉阿让可他却后退还问“真的放我走了吗”此时的冉阿让不相信宪兵们会放他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偷了东西是个小偷。

D. “你答应过我您要用这钱使自己变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主教用给予对待偷盗用善良对待罪恶的独特方式表现了他的仁慈和睿智。

2.“主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对冉阿让偷盗过程的叙述时使用了“冉阿让”和“他”两种称呼这样的相互转换叙述角度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我们生活在一个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对事实感兴趣,只是追随个人感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过去,谣言主要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为主,当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时,它就会在一定范围快速传播。今天,互联网技术不仅重构了个体之间的关系网,而且通过“连接”和“聚合”的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海量信息借助互联技术“井喷”式地传播开来。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服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目前我国网民群体中青少年网民所占比重较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民所占比重较小,网民往往容易被一些煽动性较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参与网络谣言传播。同时,受从众心态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虛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阻断网络谣言,既要靠技术手段屏蔽谣言,也要深入探究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网民心理、社会心理。

(选自解冰《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须双管齐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个人的情感和信念取代了客观事实左右着舆论的走向。

B. 互联网技术重构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甚至通过某些方式为个体赋权使社会成员都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C. 用户利用虚假新闻过滤工具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进而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从而减少网络谣言。

D. 从众心态促使很多网民在明知信息虚假的情况下仍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为了宣泄情绪散布谣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解释了“后真相”的概念不仅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论题也为后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背景。

B. 将谣言的口耳传播方式与互联网技术传播方式进行对比意在论述互联网技术能使谣言产生更大的影响。

C. 第四段列举脸谱公司将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控制谣言传播是可行的。

D. 围绕有效应对网络谣言的方式手段文章逐层论述了不同时代网络谣言传播的方式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事实真相不再感兴趣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可见谣言的内容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才会被传播。

B. 如果我国网民心理、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提高了能够判断出网络谣言内容的虚假性就能够避免网络谣言的出现。

C. 在网络谣言问题中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加快了谣言传播的速度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

D. 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由此带来的启示应注重对网络谣言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的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在一些社交平台,如微信、QQ上,常出现需要投票的情况。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信息:“XX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投票。”实际上这些活动大多意义不大;而即使是非常严肃的比赛,也常常依靠网络投票确定“最佳人气奖”。面对投票,有人说它能够反映选手的实力,有人说这给好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还有人说这是主办方和媒体在谋求私利。其实,这一问题涉及到媒介、人的交往状态、人的存在状态等深刻议题。

你怎样看待网络投票及其在当下显示的深刻性?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观点。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